(兩會·中國聚焦)促進社會公正、增進人民福祉——中國總理鎖定施政“終極目標”
新華網北京3月6日電(記者李志暉 牟旭 吳植)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所作的首個政府工作報告亮點頻現,而贏得最多掌聲的,莫過於其促進社會公正、增進人民福祉這一貫穿始終的核心內容。
“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讓全體人民過上好日子,”李克強説。他在報告中説,讓公平正義得以彰顯,讓全體人民共用改革發展成果。
為達到這一施政“終極目標”,李克強誓言,中國將打造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打破城鄉二元結構,2014年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
在承諾讓人民多得福利的同時,他強調,各級政府要堅持過緊日子。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郝立新教授説,報告把實現公平正義、人民幸福作為基本的價值追求貫穿于改革的全領域和全過程。在經濟改革中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在政府改革中減政放權,讓社會創造潛力充分釋放,同時深化社會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
讓公平正義得以彰顯
中國政府一系列施政目標,彰顯了習近平所宣示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理念,是落實中共全面深化改革決定的具體責任書。
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政府成功做大了社會財富“蛋糕”,但“公平焦慮”也隨之出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鄉同地不同價、平民上升渠道變窄、司法不公、權力濫用等問題,引發民眾不滿。
在北京,外來務工者建設的國際金融樓宇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芒,而晚上,他們則要睡進擁擠昏暗的工棚。北京乃至全國最好的小學近在眼前,但這並不屬於他們的子女。
在西部城市重慶,退休公務員劉秀每月可從財政領取近5000元錢,而丈夫是國企職工,退休金少了一半。對許多農村居民來説,月養老金標準最低只有80元。
此類不公平現象,已成為當下中國改革面臨的硬骨頭之一。實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已成為改革的最大公約數,也是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
全國人大代表侯曉春説,中國必須編織一張公平正義的國民安全網,這張網在深化改革涉險灘、破藩籬的關鍵時刻,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民之所望是施政方向
中國政府把突破點放在了“群眾最期盼的領域”。一年來,在財政收支矛盾較大的情況下,中國政府竭力促進公平、兜住民生底線,列出了一份“紅利”分享清單: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650萬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加速形成,異地高考制度取得突破,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展示的民生藍圖更令人憧憬:控制CPI漲幅在3.5%左右,讓百姓心裏更踏實;讓貧困不再代代相傳;建成保障房480萬套,讓困難群眾住有所居;全面實施臨時救助制度;向污染宣戰……
201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報告顯示,中央預算內的一大半投向了民生,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教育、住房保障等支出,都比去年增長9%以上,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支出增長則高達15.1%。
建立長效機制 破除利益藩籬
讓人民更公平地共用改革紅利,單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策略遠遠不夠,必須加緊制度安排,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
政府工作報告中,僅在“統籌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部分的論述,有關體制、機制的表述就出現了近20次,其中包括深化收入分配體制、全面實施臨時救助制度、完善住房保障機制等。
報告還圍繞空氣、水、土壤污染這一關乎民生的問題提出規劃,生態文明建設與改善民生戰略實現了有機融合。
中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改革常常面臨眾口難調、得此失彼的兩難。在此情況下推進改革、實現公平,難度可想而知。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王長江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於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原則,首要一條就提出“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並號召“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充分體現了改革者的勇氣。
“中國改革最主要的阻力是既得利益。”他説,必須注重頂層設計,超越既得利益之上統籌改革,如此才能使制度和體制更加體現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