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馬航事件引發紅眼航班關注度 低成本航企受牽連

2014-03-12 09:03 來源:證券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分析人士表示,今後人們為了降低出行成本選擇紅眼航班的幾率會大幅度降低。

  馬航MH370航班失聯事件繼續牽動著億萬人的心,資本市場上的表現也非常明顯。馬航飛機失聯事件發生後的兩個交易日,即3月10日和3月11日,A股航空板塊累計下跌5.26%。

  “整個大盤週一走勢都不好,兩市A股只有不到190隻股票上漲,超過2100隻股票下跌,行業板塊全線飄綠。從航空行業來看,基本面比較穩定,板塊表現不好部分原因肯定來自於馬航飛機失聯事件。”一位分析人士告訴記者,該事件對旅遊板塊也會帶來一些影響,尤其是主做境外旅遊的上市公司,像中青旅、眾信旅遊等均有馬來西亞旅遊業務。眾信旅遊股價下跌非常明顯,週一下跌接近8%。

  關注MH370失聯事件的同時,這件事情也為行業帶來了更多的思考:“雖然到目前為止,造成該事故發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是在空防、檢查證件的有效性等方面,國家一定會採取更加嚴格的措施。”國內一家航空公司人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除此之外,夜間飛行的航班即紅眼航班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有航空業內分析人士告訴記者,今後,航空公司的紅眼航班客座率肯定會受到影響,同時,國內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可能會受到牽連。大多數人的觀念是價格貴的是好的,加上人們對低成本航空公司的認知度還不太高,消費者會更偏向於選擇大型的航空公司。

  紅眼航班受影響

  失聯事故發生後,紅眼航班成為關注焦點。

  據了解,紅眼航班是指航空公司正常安排的夜間飛行航班。一般是為了提高飛機利用率,航空公司利用夜間飛機空閒時間安排飛行,以便降低航班成本。夜航的地面工作和正常航班一樣,需要所有部門的配合。在實際工作中往往能見度在兩公里之下時,就會將跑道兩側的導航燈亮起,開始按夜航標準來進行管制工作。

  “馬航飛機失聯事件放大了人們乘坐飛機的風險,人們為了避免風險會選擇乘坐汽車和火車代替飛機,或是取消旅遊計劃。尤其是紅眼航班,今後人們為了降低出行成本選擇紅眼航班的幾率會大幅度降低。” 國內一家航空公司人士表示。

  不過,上述人士告訴記者,對於所有的航空公司來説,紅眼航班是一個常態,對紅眼航班安全性的要求與正常航班是一樣的。通常不會出現因為是紅眼航班,資訊溝通便不及時的情況,二者沒有必然關係。

  其實,從航班編排上,有時是需要紅眼航班的,比如時差問題,起飛地是半夜,降落地正好是當地的白天時間。從旅客角度來説,設置紅眼航班很有必要,尤其是商務人員,因為工作的因素需要連續飛多個地方。

  據他介紹,安排航班與航空公司以及機場的時間安排有關,比如上海虹橋機場是有宵禁時間的。再者,市場有無這個需求、機場的保障能否跟上很關鍵。“航空公司安排飛機、航班會考慮到收益問題,飛機運作15個小時肯定比運作8個小時的收益多。航空公司會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儘量讓飛機多飛。不過,夜晚時間,我們的很多飛機晚上都趴在北京市、上海市的機場裏,運作的話也僅有20%左右的客座率,收益不好就不會運作。”

  低成本航空公司被牽連

  “紅眼航班本身就是航空公司降低成本的一種方式,飛機使用率越高,邊際成本越小。一般來説,低成本航空公司為了維持收益,會增加紅眼航班。”中投顧問交通行業研究員蔡建明告訴記者。

  馬航飛機失聯事件帶來的後續影響將會是長遠的。“雖然安全是低成本航空公司和傳統航空公司最基本的要求,乘客不需要擔憂這個問題,但是國內消費者對低成本航空公司的認知度還不太高,低成本航空的發展也沒有形成氣候。從消費者的心理來看,今後,乘客會更偏向於選擇大型的航空公司。”上述分析人士認為,相關部門肯定會對航空公司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日常檢修、身份檢查等,提高航班飛行過程中的安全系數。

  他同時指出,從去年年底開始,民航局也審批了多家航空公司,今後可能會放緩審批籌建航空公司的步伐。“航空領域不僅民營資本願意參與進來,地方政府也很熱情。整個航空市場從去年開始也在逐步發生一些變化,航空供需的結構也在變化,給新興的航空公司也會帶來壓力。新設的航空公司憋了很多年開始運作,當然希望飛機多運作,增加收益。只是,經驗肯定略有不足,出現安全風險的幾率偏大。”

  本報記者 胡仁芳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