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每天消失80個村落 一些地方城鎮化淪為“拆舊立新”

2013-12-30 15:17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如此通俗而深情的話,出現在近日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觸動著無數人內心深處的柔情,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鎮化發展的軟肋。

  城鎮化,一個國家走向發達的必由之路;鄉愁,每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遊子共同的精神寄託。將來,我們的“鄉愁”何處尋覓?

  每天消失80個村落,被切斷的不只是一段歷史

  一棵老樹、一間老屋、一齣家鄉戲,或是一泓碧水……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根脈、靈魂和風韻,每個地方的人也有著獨特的“鄉愁”記憶,現今在一些地方卻被“跑偏”的城鎮化列車碾得支離破碎,曾經的美麗“鄉愁”變成難以釋懷的“鄉痛”。

  在許多老天津人的記憶中,畫鄉南鄉三十六村“家家能點染,戶戶善丹青”,因盛産楊柳青年畫而遠近聞名。然而,它卻在近幾年的城鎮化建設中一塊塊分拆瓦解。如今,暫居在城中一隅的78歲畫匠王學勤每每提起都會説:“我們不就要這一點精神嗎?有它我們心裏就舒坦得多!為什麼不給我們?”

  “最近十年,我國每天消失80個村落!最近三十年,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民俗專家馮驥才疾呼,“他們被切斷的不只是一段歷史,還有世代積澱在那裏的特有的文化與習俗、與生俱來的勞作習慣與天人關係、土地裏的祖先及其信仰,以及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性’!”

  更普遍的,在許多地方,城鎮化被異化為“大拆大建大手筆,高樓大廈平地起,各種園區扎堆聚,CBD扮靚GDP”,傳統文化卻一再被邊緣化。

  一些地方拆除舊城建設新城,一招鮮吃遍天,處處玻璃幕墻,抬眼摩天大廈,毫無特色可言;一些地方片面追求視覺效果忽視文化內涵,遍地“盆景”式建築,倣古、洋地名盛行。這樣的城市建設理念一度被嘲諷“既不如古人也不如洋人”。新型城鎮化不是“拆舊立新”,不是生搬硬套一套標準去搞“千城一面”,不能讓特色和文化在無序開發中,成為一個個空洞的歷史符號。

  城鎮化不是“消滅農村”,沒有農村文明的城鎮化是單調的

  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小城鎮人口曾佔總人口的27%,至2010年已下降到20.7%。馮驥才講了一件他在歐洲小鎮考察時的見聞:“偏僻的山區村莊,家家戶戶燃氣、用水、用電一應俱全;就連公共衛生間也擺著鮮花,堪比‘星級’。福利齊全、生活舒適,這樣的小村落,何愁留不住人?”

  不可忽視的是,在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形成的三個“剪刀差”正加速農村人口外流:福利待遇城鎮好鄉村差、收入水準城鎮高鄉村低、生活條件城鎮好鄉村差。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破除了這三個“剪刀差”,鄉愁才能更有寄託。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品質。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堅持自願、分類、有序,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因地制宜制定具體辦法,優先解決存量,有序引導增量。

  “城鎮化不是去鄉村化,也不是要消滅農村。如果農村文明消失了,那麼城鎮化將是單調的。”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近日表示,要加快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改善水、電、路、氣、房,建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搞好居住環境的綠化與美化。要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本著方便生産和生活的原則,合理調整村莊佈局。“避免農民房子十年推倒重蓋一輪。”

  專家認為,要化解“小城鎮留不住人,大城市人滿為患”,必須以産城融合為基礎,注重城鎮産業經濟的培育,增強鄉村地區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和農村合理分工、特色突出、功能互補的産業發展格局。

  寧留空白不留遺憾,青山綠水才是最美的“鄉愁”

  如今現實卻是,在狹隘的發展觀下,一些農村早已被破壞得面目全非:污染“上山下鄉”,河流“魚肚翻白”,土壤“中毒日深”,這些“後遺症”正加速爆發。

  2009年,陜西鳳翔多個村莊因血鉛污染事件整體搬遷;2013年,湖北潛江經濟開發區污染,村民不堪污水廢氣污染醞釀搬遷……生命、健康和環境的警鐘一次次敲響。

  “青山綠水才是美麗家園,千瘡百孔的村莊、污水橫流的縣鄉怎能喚起人們的鄉愁?”建築學家吳良鏞説。

  水泥森林林立、大廈鱗次櫛比、“堵城”“霧都”接連出現……一些大城市也已不堪重負。統計顯示,全國650多個城市中,有近400個缺水。北京每人平均水資源量已從300立方米降至100立方米左右,僅為國際公認的缺水警戒線的1/10。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要求,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保留給城市居民,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高度重視生態安全,擴大森林、湖泊、濕地等綠色生態空間比重,增強水源涵養能力和環境容量;不斷改善環境品質,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開發強度。

  “寧留空白,不留遺憾。”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王金南對記者説,“世界上最美的城市都是依山而建、依水而建,我們的一些地方削山造城,即便是實現了高度城鎮化,環境被破壞掉了又有什麼意義?”

  他説,生態環境是衡量一個城市是否宜居的尺度,也是衡量居民生活品質的尺度。今後的城市建設,要回到以人為本的本質上去。對於造新城,要從規劃角度重新審視,避免破壞生態;舊城改造,也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將湖泊、綠地等生態系統保留下來。

  “城鎮建設的目的不是要把城市的形態照抄照搬到農村,而是要在統籌城鄉發展進程中發揮城市和鄉村的各自優勢和積極性,提高生態綠化面積、提高城鎮宜居程度,實現城市和鄉村的共贏互補。”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毛其智説。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