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租房平臺引入“Uber模式” 平安砸6億元殺入租房市場

2015-11-27 15:09 來源:北京商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租房平臺引入“Uber模式” 平安砸6億元殺入租房市場

  儘管面臨短期難以盈利的痛點,網際網路仲介的“燒錢”戰仍在持續。近日,平安集團旗下的房地産電商平安好房投入6億元補貼正式進軍北京租房市場,並推出租房App安安租。與其他房地産仲介推出的租房模式不同,安安租引入“Uber模式”,即“一鍵看房”。然而,不管業務模式如何創新,網際網路仲介快速搶佔市場份額的途徑仍然是燒錢。平安好房攜6億元殺入租房市場,對目前網際網路仲介會形成一定衝擊,在難以盈利的情況下,燒錢還能持續多久?

  砸錢打造直租平臺

  對於傳統房地産仲介而言,租房市場一直被認為是雞肋,因收益太低而不被作為重點發展業務,導致租房市場亂象叢生。隨著愛屋吉屋入駐北京、搜房租房以及鏈家丁丁租房的上線,房地産仲介行業的戰爭蔓延至租房業務,此次平安好房砸6億元打造直租平臺,意味著這場“戰爭”仍在持續。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租房市場每年有2.5萬億元租金規模,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租房需求日益擴大,其中僅北京地區每年就有超過500萬外來人口有租房需求。平安好房董事長兼CEO莊諾表示,面對如此之大的市場容量,網際網路+租房無疑是O2O時代的下一個風口。

  “安安租在北京試水半個月,已經有4萬多用戶下載,出租房源量近萬套,線上成交超過1000套。平安好房對安安租寄予厚望,早在一個月前,平安就高調聘請當今紅遍各大衛視的名嘴金星作為安安租的形象代言人。”莊諾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平安好房將拿出6億元補貼,為安安租租客每單提供300元租金補助,同時免費贈送每位房東保額50萬元的家財險,一直持續到2016年一季度。

  房地産O2O模式之爭

  在網際網路浪潮影響下,房地産仲介行業的變革歷程也成為房地産O2O的發展史,其中各家仲介公司的房地産O2O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平安好房推出的安安租業務模式的變化,引入了“Uber模式”。

  莊諾介紹,安安租App租房模式基本類似于用Uber叫車,打開App,附近小區的房源在地圖上逐一顯示,房東房客可以立即線上微聊;全面優化視頻看房功能,1分鐘內線上呈現房屋內景,不用實地看房就能選好房;簽約、交房租全部在手機端完成。

  同時,推出全新租房金融工具——租吧借,將提供分期付房租、墊付租金等一系列租房金融服務。租金代付即租客提供租房合同的照片,且租約超過3個月的,租吧借將把租金打到房東的賬戶上,租客可以享受39天的免租期,但過了免租期之後,就要收取一定的手續費。

  事實上,北京傳統仲介行業大佬鏈家曾提出打造萬億級房地産O2O大平臺,其手法是全國範圍內的擴張並購。今年以來,鏈家先後並購成都伊誠、上海德祐、深圳中聯、重慶大業興以及珠三角的滿堂紅。在擴張並購的同時,鏈家上線新房平臺、發展房地産金融業務,利用鏈家網的數據平臺逐步實現房地産O2O佈局。

  新型網際網路仲介公司,如搜房、愛屋吉屋等則採用無門店的輕資産運營模式,打著低佣金甚至免佣金的口號探索房地産O2O之路。

  “燒錢”仍在繼續

  “網際網路一定是錢燒出來的,一開始不‘燒錢’就不是網際網路企業了。”莊諾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直言,網際網路仲介和傳統仲介的思維不一樣,傳統仲介是先賺錢,網際網路講的是用戶,先把規模做起來。毫無疑問,砸出6億元補貼是確確實實的燒錢。據介紹,安安租是平安好房砸錢最多的業務,除了對租客和房主的補貼,安安租還請了金星代言商業廣告,接下來還有1億元的硬廣投放,在公交、地鐵站、央視上、各種晚會上,都能看到安安租。

  行業專家認為,安安租前期只能依靠補貼去發展,而在難以盈利的情況下,這種燒錢模式能否長期持續成為發展中遇到的最大問題。莊諾表示,“安安租開始一兩年沒想要賺錢,只想做大規模”。同時,他也透露了關於如何實現盈利的想法,即“客戶遷徙”和發展金融業務。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平安好房推出安安租符合自身企業定位,其背後擁有相對龐大的資金支援,所以可能會對一些中小型的App運營帶來衝擊。然而,平安好房目前燒錢模式的盈利空間不大,可能會影響後續投資者對於其創新能力的質疑。從某種程度上説,單純做房屋租賃等電商平臺意義不大,後續應繼續堅持做細分市場。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