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呼和浩特取消樓市限購百天:商家頻促銷 市場沒反應

2014-10-15 09:4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繼6月25日前後呼和浩特市在全國首先放開樓市限購後,目前全國46個限購城市中,僅剩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三亞5個城市尚未取消限購。

  如今,已是呼市限購“百日”,這期間該市許多樓盤加大折扣力度,變換促銷手段,但在全國樓市普遍調整的大背景下,未能消化高庫存房量,限購百天仍現諸方角力。

  商家頻促銷 市場沒反應

  9月25日,已打了21個電話的周麗,依然沒拉到看房客。銷售經理在一旁為她打氣,讓她堅持下去,肯定會有成績。不過,這説辭在周麗看來,非常滑稽。

  “你都不買房子,誰還會去買。”周麗對經理説。

  在周麗和同行的業績表上,標注著一路高漲的銷量和價格,但大家心裏明白,這只是促銷手段。“沒幾家公司賣得好,大多數房子空置著,現在都是賠本賺吆喝。”周麗説。

  周麗的同事徐華上周已跳到另一家公司做銷售。徐華極力推薦新東家的樓盤。“門臉房每平方米均價15000元,位置還相當不錯,比之前價格要划算。”徐華説,樓盤有促銷活動,兩萬元頂10萬元。

  不過,二每人平均坦言,現在促銷力度大,購房者則寥寥無幾。在她們看來,這不是價格合不合理的問題,而是購房者大多在觀望。

  與二人説法一致,從整體上看,呼市放開限購後對市場影響不大,樓市並沒有出現井噴,市場觀望情緒依舊。楠湖酈舍項目銷售人士説,無論是市場成交量,還是價格都呈現下滑趨勢。呼市在二三線城市中有代表意義。

  記者調查發現,最近一段時間,房地産促銷資訊呈高漲態勢。電話拜訪、短信促銷,甚至直呼頂賬房的廣告層出不窮。周麗説,這都是銷售手段,説明房子賣不動。

  徐華以所在公司為例,目前各大樓盤少人問津,價量也沒有上揚,放開限購並沒有刺激增長。

  房價下降一成

  記者暗訪呼市多個住宅項目發現,看房人不多,成交量不高,與市場“預期”成交價相比,部分項目房價下降超10%。

  在新城區多個項目區,售樓人員介紹説,樓盤均價4980元/平方米。但此前該地域銷售均價是6000元/平方米。例如如意開發區附近項目,目前均價為6500元/平方米,一次性付款有優惠。而在6月前,該項目均價還在6800元/平方米。而賽罕區地産項目,目前均價為6500元/平方米,去年是7000多元/平方米。

  數據顯示,今年9月前後,呼市商業房成交均價為5556.35元/平方米,而去年12月樓市高漲時,均價高達6983元/平方米。

  與之相呼應的是,大部分租賃公司無生意可做,處於停滯狀態的樓盤在呼市屢見不鮮。現實中,延期交房、品質不好、五證不全等問題在呼市房産糾紛中佔相當大比重。

  數據統計,9月呼市住宅成交面積下滑近20%,上半年成交量同比去年下降8.45%,住宅房下降11.50%,樓市整體處於蕭條狀態。

  房産處於飽和狀態

  周麗説,市場大環境主導下的樓市,不會因促銷而增量,購房者對樓市不樂觀,房地産面臨巨大壓力。“目前呼市樓市主要是供需矛盾,高庫存依然是最大問題。”內蒙古興業銀行工作人員郝力認為,僅取消限購令,資金問題仍無法解決,樓市期待放開限貸令。

  “高庫存”是呼市樓市無法回避的難題。報告顯示,2013年年底,呼和浩特的住宅去化週期排在該機構監測的全國35個大中城市之首。

  有媒體披露,呼市目前住宅可售庫存高達12萬套,消化庫存需10年時間。據呼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呼市上半年商品房待售面積245.5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了62.97%,待售一年以上商品房221.1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了70.04%。

  “取消樓市限購市場不會迅速回暖,要靠市場化長效機制去調控。”經濟分析師高連奎表示。

  “應讓樓市回歸到市場規律運作的規則當中。”內蒙古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于光軍説,高存量正在倒逼樓市加速去庫存回籠資金,目前房企打折促銷的力度並不能令購買者買賬,下半年的樓市價格不會上漲,投資者也將繼續觀望。

  10月7日,央行宣佈放鬆對首套房認定標準:對擁有一套住房並已結清相應購房貸款的家庭,再次貸款購買普通商品住房時,銀行執行首套房貸政策,首套房利率最低可打七折。

  高連奎則認為,未來兩三年,樓市處於清庫存階段,政府不會大規模刺激樓市,開發商要認清當前形勢,儘快跑量是明智的。

  本報呼和浩特10月14日電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