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上海二手房市場六月遇“寒流”成交量連續3月環跌

2014-07-08 14:01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已經過去的2014年6月,上海二手房指數為2955點,比5月下降2點,環比下跌0.05%,在連續上漲24個月後,二手房價格指數終現下跌。

  上海二手房指數辦公室認為,二手房月度成交量在今年3月暫現2萬套,之後3個月月度成交量持續兩位數環比下跌至今,市場進入全面調整期已成定局。目前市場特徵表現為,一是央行喊話滿月,信貸仍未有實質性放鬆;二是二手房供應方面,不少賣家不願降價,索性封盤,掛牌量降至4年來低點,截至6月30日僅為10.26萬套,其中10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戶型下降最為明顯,而買家則因為“無房可挑”,成交意向極低;三是一手房庫存高企,開發商入市項目“以價換量”重現,分流部分二手房客源;四是6月土地市場出現流拍及溢價率下降,加劇看淡市場預期。多重因素作用下,二手房成交冷清局面愈演愈烈,供需兩端遇冷,持續低迷。

  據觀察,2014上半年中央樓市調控已現空窗期,僅在宏觀層面採取一些微調,在分類調控思想指導下,至少16家地方政府試探限購鬆綁等調控,但成效不明顯。6月6日,銀監會喊話,繼續執行差別化住房貸款政策,大力支援首套住房需求,但截至月底,信貸仍未有放鬆跡象。而二手房信貸較之一手房更嚴。

  供需齊降市場轉冷。2014年6月,傳統市區全部8個區及浦東陸家嘴下跌0.04%。其中,市中心4區及陸家嘴6月整體下跌0.03%。

  6月,傳統市區弱勢明顯,區域內如普陀、長寧、閘北分別下跌0.14%、0.13%、0.09%,僅虹口、黃浦微幅上漲0.05%、0.02%。市場趨冷的原因是改善需求成交量遇阻,出現了“老房子賣不掉,新房子買不進”的尷尬局面,不少改善客索性延遲置換,導致新增掛牌量減少。這也進一步影響了剛需客的購買熱情,由此出現了連環效應;一些板塊優質房源匱乏,導致看房客銳減三成以上,加上一些賣家不願降價,仲介門店的帶看成交比下降到了1:70。抽樣統計顯示,多數掛牌房源價格較年初僅有3%以內的議價空間,但買賣雙方態度已從樂觀轉為觀望。部分急售房源的降價入市推動板塊價格下跌。

  6月,新興城區整體下跌0.07%。其中寶山靠近市區部分領跌0.13%,其餘如閔行、青浦近市區部分分別下跌0.03%、0.02%。逾半數新興城區板塊出現下跌,掛牌量減少,帶看量也出現銳減。一些板塊的掛牌和帶看量均現五成以上的下滑,如閔行浦江、浦東金橋的一些動遷類賣家,因未達到心理價位,寧願撤消掛牌,等待市場回暖。有的賣家面對日益稀少的看房客,且無成交意向,於是無奈降價,但買家依然不願出手。另外新興城區內一些供大於求的板塊則出現了議價擴大的現象,部分掛牌價甚至降低了6%-8%,但買家並不踴躍。

  半數板塊出現下跌。2014年6月全市130個板塊中,下跌板塊64個,持平板塊42個,上漲板塊24個。下跌板塊是上漲板塊的2.7倍。下跌板塊平均下跌0.19%,跌幅環比縮小0.01個百分點。雖然下跌板塊增多,但跌幅並未放大。目前多數賣家不會選擇大幅降價,有的撤牌惜售,僅一些急售賣家會選擇讓利快速出手。具體板塊表現為,浦東外高橋繼續領跌,下跌幅度達0.93%。其餘下跌幅度較大的多在新興城區範圍內,如松江城區、浦東張江、寶山顧村分別下跌0.73%、0.59%、0.44%。而市區的一些板塊,抗跌能力強,微幅下跌,如閘北大寧綠地、徐匯康健僅分別下跌0.06%、0.05%。部分出臺學區房新政的區域,不再享有名校優先,如長寧的部分使用權學區房明顯遇冷,並且間接影響到其他區縣本來就虛高的使用權學區房成交和價格。

  上海二手房指數辦公室分析到,時屆半年之際的6月,出現了房價拐點,為延續24個月的價格上漲期劃上了句號。縱觀6月,房貸尚未放鬆,觀望情緒加重,交易持續低迷,導致指數下降。其中半數板塊出現下跌,但整體跌幅環比並未擴大,主要是前期價格上漲過快的板塊和新興城區部分板塊出現價格下滑。這種價格下滑,更多的是一種市場試探,由於賣家苦於無法成交,無奈在價格上讓步,一旦交投恢復,價格隨之止跌甚至反彈。隨後的7、8月為樓市傳統淡季。和二手房掛牌量減少相反,一手房庫存高企,兩年前曾經出現的開發商“以價換量”時下再次啟動,但是二手房小業主沒有解決資金鏈的訴求,不會大幅降價步一手房後塵。客戶分流是二手房市場必須面對的。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