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樓市20%個稅政策懸空 開發商瘋狂拿地

2013-05-14 09:11 來源:羊城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全國31個城市將在本月內推地392宗,多地迎來供地高峰

  ●龍頭房企翻騰土地市場,市場集中度加劇但預計房價波動不大

  “20%個稅”的政策懸空使房企吃下“定心丸”,手頭資金充裕的房企開始趁早出手。羊城晚報記者觀察到,受3月“新國五條”政策以及後續各地政策細則出臺的影響,雖然4月樓市受到很大衝擊,但土地市場卻異常火爆,進入5月,開發商的狂熱有增無減,地王再現。而在本輪土地盛宴中,標桿房企拿地目標明確:看好北上廣深的後市,戰略重心重新移回一線城市。

  龍頭房企重燃拿地熱情

  “國五條”細則落地後,土地市場經歷了短暫的冷清期後,各地掀起了新一輪土地出讓高峰,開發商的拿地熱情再次被激活。

  最先出手的是地産龍頭萬科,在4月份土地市場有所冷卻的背景下,萬科卻在北京、重慶、武漢、鄭州、濟南等地攬下11幅地塊,拿地數量為年內新高。其他大型房企也頗為活躍。僅4月前半個月,首開、泰禾集團等十大標桿房企在土地市場合計斥資189.49億元購地,一線城市成為房企拿地重點區域。

  到了5月份,在加大土地供應的調控政策要求下,多地將在5月迎來土地供應高峰。截至目前的統計顯示,全國31個城市將在本月內推地392宗,共計面積約2005萬平方米,尤其是一線城市將迎來一場土地盛宴,惹來大房企頻頻高價“掃貨”。

  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土地競拍現場,競拍企業熱情高漲,幾百次舉牌屢見不鮮,地王紀錄更是屢屢刷新。上周,上海世博會地區A09A-02地塊競拍,起拍總價就從8.2億元躥升到12.12億元,溢價接近50%,並打破上海2年來出讓紀錄;而在兩天前,廣州白雲區同寶路地塊共有18家房企參與報名競拍,經過200輪舉牌,佳兆業以18.6億元、配建保障房6.68萬平方米的代價拿下,剔除配建面積後的地價已高達2.56萬元/平方米,刷新該區域地王紀錄,溢價率達到145%;在北京,門頭溝新城地塊經過現場82輪競標後,最終被北京當地企業奪取,溢價率高達104%。

  二三線城市的市場也在回暖。5月7日,中山市坦洲鎮舉辦2013年首場土地拍賣會。其出讓的十四村商住地塊面積為6.22萬㎡,最終經9家房企177輪競價後,由龍光地産以總價3.76億元拿下,樓面價2417元/㎡,最終溢價101%。

  開發商重心或重回一線城市

  “國五條”地方細則今年3月出臺以來,除北京市以外,有關“二手房交易個稅按個人所得的20%徵收”政策,在許多地方並沒有明確實施時間,因而一直處於“懸空”狀態。

  滿堂紅集團戰略管理部/研究部副經理肖文曉認為,“國五條”在多地軟著陸,這説明樓市調控沒有“加碼”,反而給開發商吃了定心丸。佳兆業天價拿地,就顯示開發商非常看好後市。

  雖然近日廣州市出臺“限價”政策嚴格控制住宅項目網簽,也沒有打消房企拿下宅地的熱情,肖文曉表示,開發商拿地都是經歷兩三年的時間才推出來,中心城區優質地塊“買少見少”,這些新政手段限不了開發商拿好地。

  的確,記者注意到,此輪房企搶地潮主要集中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業內人士指出,一線城市土地市場供需始終偏緊,往往“僧多粥少”,而且土地風險相對較低需求旺盛,基於這些考慮,標桿房企可能將戰略重心重新移回一線城市。

  分析

  房價短期波動不大

  統計顯示,5月預計上海將有21幅經營性用地出讓,合計出讓面積為41萬平方米,累計起始出讓金額高達117億元,不論是地塊數量還是金額都為年內至今單月最高。北京市土地儲備整理中心資訊顯示,5月北京市推出的經營性用地達13宗;廣州市國土局資訊也顯示,5月廣州掛牌的土地項目達15宗。

  “每次新政出臺之後,樓市必將迎來短暫的調整期,而恰在此時多數房企會選擇逆勢拿地,蓄勢待發。”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分析認為,一旦有優質地塊入市,搶奪勢必激烈,出現較高溢價將在預料之中。

  土地市場進一步升溫,會否影響房價波動?北京師範大學房地産研究中心主任董藩認為,兩年的嚴厲調控,市場上應該還積壓了很多房産,還有很多開發商手裏有貨,沒有賣掉,從政府到老百姓都不必過於恐慌。  羊城晚報記者 趙燕華 實習生 楊雨柯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