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地方版“國五條”細則密集出臺 一線城市樓市或先降溫

2013-04-01 09:29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3月31日,是地方政府公佈“國五條”調控細則大限之日。

  截至發稿,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及重慶、廈門、合肥、大連、濟南、貴陽、天津等城市已公佈房價控制目標及具體調控細則。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人士指出,隨著這些細則的落實,此前一路上漲的樓市有望進入調整期,而一線城市可能率先降溫。

  記者注意到,在房價控制目標方面,各地標準不盡相同。其中,北京版細則被認為最嚴厲,2013年房價控制目標是“全市新建商品住房價格與2012年價格相比保持穩定,進一步降低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價格”;上海將房價控制目標設在“基本穩定”;深圳、天津、重慶、大連、廈門等城市則規定房價上漲幅度低於收入漲幅。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是目前唯一明確提出“進一步降低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價格”的城市。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解讀説“相比2012年房價控制目標,此次明顯剔除了保障房對價格的影響,使得調控目標更加明確和嚴格。”

  中國房地産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雲昌則認為,各地公佈的房價控制目標大致與其樓市熱度相呼應,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偏緊,而重慶、合肥、廈門、大連等城市較為溫和。

  在限購、限貸方面,同樣是北京版細則更為嚴格,對原有限購政策進一步收緊,提出“本地戶籍成年單身人士在本市未擁有住房的,限購1套住房;同時對二套房的首付比例進一步提高。”而其他城市的表述則以“繼續嚴格執行國家、省、市商品住房限購措施”為主。

  此前業界最為關注的“計徵20%個稅”方面,除深圳未明確表述以外,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均提出,在能核實房屋原值的基礎上,嚴格按照個人轉讓住房所得的20%計徵。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地稅局3月31日率先公佈“個人住房轉讓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具體規定,針對不同房源對房屋原值作了具體劃分。鏈家地産副總裁林倩認為此舉無疑是“國五條”中最具力度的一項政策,將可能改變投資性購房者的長期預期。同時,由於存在稅費轉嫁的可能,剛需及改善性需求也會受到較大影響。

  林倩表示,北京版細則是在樓市持續回暖、量價齊升的背景下出臺的,通過收緊個稅、限制本地單身購房、提高二套首付比例等措施限制投資性需求,尤其是個稅調整及單身限購的新政策將明顯影響市場需求。預計二手房市場將有60%左右的需求受到稅費調整影響,而且不同類型房屋的稅費差距進一步擴大。新政執行後,成交量會明顯回落。

  事實上,由於細則出臺前的“搶搭末班車”效應,多地二手房市場一度出現交易高峰,在短時間內透支了樓市需求,隨後交易量開始迅速下降。鏈家地産數據顯示,3月下半月北京二手房市場新增客源量較上半月下降35.3%。上海中原分行數據也顯示,二手房交易量在3月中旬達到峰值後出現遞減之勢。

  “交易成本會大幅增加。”21世紀不動産分析師黃河滔説:“比如100萬元購房後,以200萬元售出,按原先1%徵稅只需2萬元,而按差額部分20%徵稅則要20萬元”。如果賣方將稅費轉嫁買方,則相當於房價漲了18萬元,交易成本上升必然會影響未來的成交量。

  中原地産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認為,地方版細則中,一線城市力度最大。“本輪市場反彈的主要表現就是一線城市房價上漲迅速,所以調控明顯體現了差別化,而一線城市的力度也代表了全國的調控方向”。

  “此前市場主要關注二手房個稅政策。目前來看,北京等城市的細則中針對新建住宅的力度甚至超過二手房,其他城市的細則也明顯對新建住宅預售加強監管”。張大偉稱,地方版細則出臺及後續執行可能造成樓市量價齊跌,再加上産權登記等疊加政策,這次樓市調控力度不亞於2011年“其中,一線城市一季度過熱的二手房市場將很快陷入調整期,房價很可能率先下調。”

  顧雲昌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一二線城市政策力度之大超出預期。”他預測,今年房價總體將表現為一季度偏高,二季度停滯,三四季度逐步穩定。分類來看,二手房成交二季度將遇冷並呈直線下降趨勢,三四季度逐步穩定;新房價格波動將相對較小,但也沒有大幅上漲的可能。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