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股份否認使用問題明膠 聲明中未提嘉利達蒼南
業內人士表示,三元股份的聲明措辭比較模糊,若否認,只要説明媒體報道中的明膠企業是或不是、曾或不曾是其供應商就夠了
■本報記者 夏 芳
繼股東質疑三元股份為何收購資質較差的品牌之後,三元股份又陷入“問題明膠”事件,陷入被動中的三元股份將如何應對媒體的質疑?
三元股份使用問題明膠?
據媒體報道,曾被央視報道涉嫌使用製革廠工藝下腳料製造食用、藥用明膠的嘉利達蒼南與三元股份有瓜葛。有媒體報道稱,三元股份在2013年至2014年年初向嘉利達蒼南採購大量明膠,將其添加至三元酸奶的多個系列産品中。而嘉利達蒼南的部分明膠原料則來自河北省辛集市製革工業區。目前,暫沒有直接證據證明三元股份生産的酸奶中添加的明膠來自製革廠工業下腳料,但也無法排除這種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4月份,也有針對三元股份使用問題明膠的報道,為此,三元股份當時也刊登了澄清公告,否認公司與河北學洋明膠蛋白廠有任何義務往來。“公司從2003年到2005年使用美國卡夫明膠,2006年到2012年4月份使用法國羅賽洛明膠。”
時隔兩年後,三元股份又被報道與問題明膠有瓜葛,標榜“品質最高”的三元,此次明膠事件是否空穴來風?
在媒體報道三元涉嫌問題明膠的當日(5月9日下午),三元股份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出聲明,否認公司有不合格明膠。“公司所有原輔材料及其供應商均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要求,批批檢驗完全合格。”
三元股份發佈聲明稱,三元食品所使用的食用明膠産品,均來自世界最大的外商獨資或合資企業。明膠所涉及的原料及産品全部合格,經檢測全部符合國家標準,並有合格的檢測報告。所有産品均符合國家標準,經檢測合格後,方上市銷售。
為此,《證券日報》記者致電公司相關負責人,試圖就“問題明膠”及公司未來戰略等問題進行採訪了解,但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不過,三元食品副總經理呂淑琴公開表示,三元食品一直對供應商實施嚴格的管理審查機制,供應商需經過品質、供應、技術等部門的聯合審核,並採用獨特的供應商審核機制,確保所有原輔料合格。針對此前媒體的不實報道,三元食品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澄清公告未提嘉利達蒼南
針對三元股份上述聲明,有業內人士稱,公司面對突發事件及時澄清,從企業的角度看,此次澄清較為及時,但是,澄清內容比較模糊。
事實上,媒體提到了嘉利達蒼南公司,但是,在三元股份的聲明中沒有看到有關嘉利達蒼南公司的字眼。
對此,上述業內人士稱,公司的聲明措辭比較模糊,如果真要否認的話,只要説媒體報道中的明膠企業是或不是、曾或不曾是其供應商就夠了,而公司這份聲明的反駁和否認蒼白無力。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表示,如果嘉利達蒼南確是三元的供應商,公司就大方承認,但要明確表示自己的進貨管理品質把關非常嚴格,即便該供貨商曾有皮革生産的明膠但在三元的品質管控體系下保證沒有進貨。
雖然三元股份只字不提嘉利達蒼南,但是嘉利達蒼南針對媒體對三元股份的報道也發了一份聲明。公司表示,公司的投資方嘉利達集團是全球最大的明膠生産企業,其所生産的明膠産品,所有原材料、生産過程嚴格受控,為所有客戶提供的每批産品都經過嚴格檢驗,完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以及中國和歐盟相關標準。
嘉利達集團是全球最大的明膠生産企業,而三元股份的明膠也是來源於世界最大的外商獨資或合資企業。
在沈萌看來,雖然三元股份對明膠事件進行了否認,但是,在當下草木皆兵的食品安全問題上,公司已經受到影響。“目前公司的主要産品包括奶粉、液態奶和酸奶,在逐漸從三聚氰胺事件中恢複元氣的伊利、蒙牛和北上的光明等主要對手日趨激烈的競爭之下,這次事件對於相對動作遲緩的三元股份來説,雪上加霜。畢竟三聚氰胺事件是全行業性的,而此次出現問題的只有三元一家。”
沈萌表示,無論皮革明膠是否真的曾用於三元的酸奶産品,至少損害了曾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獨善其身的三元的可信度。其次,公司的聲明,並未直接明確回應報道中所提企業是否或曾經為公司的供應商,沒有打消反而加劇了消費者對此事的疑慮。食品安全作為民生的重中之重,三元股份出現這種疑似事件,肯定會造成投資者對其未來發展前景的擔憂。
事實上,出身農墾系統的三元股份,原本拳頭産品只有液態奶和酸奶兩種,奶粉是在收購三鹿之後才開始生産的。從目前來看,乳粉板塊將是三元重點打造的業務,但是,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長期在政府羽翼下成長的三元股份,未來的路如何走?雖然在三元股份總經理常毅看來,今年是三元質變的一年。然而,引入戰略投資者是否是三元質變的開始,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沈萌表示,三元股份之前高調引入素以“擅長參與國企改革”著稱的復星國際作為戰略投資者,期望為老國企引入更先進的公司治理結構與管理經驗。但復星國際在東南沿海參與國企改革的經歷,是否能成為攪動三元股份的鯰魚,是否能撼動公司固有的傳統,還不得而知。“如果復星國際的介入可以使三元股份的管理層脫胎換骨,那麼這筆資金一方面可以用於開發新産品,另一方面可以四兩撥千斤地撬動更多資金收購一些地方性、區域性乳企。如果管理層沒有脫胎換骨,那不如將資金全部用於分紅,省得浪費。”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