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7月社會融資規模大跌 專家:下半年或加大降準
中新網8月14日電 (金融頻道 汪潔)13日,央行發佈7月份社會融資規模數據報告。7月人民幣存款減少1.98萬億元,同比多減1.73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為2731億元,分別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1.69萬億元和5460億元。數據公佈後,滬指應聲跳水。專家認為,實體經濟對貨幣擴張和信貸擴張的有效需求不足、貨幣傳導機制出現障礙是根本原因,預料下半年貨幣政策不會有大的變動,定向降準力度會加大,降息的關鍵在於探索出“如何降”。
7月社會融資規模大幅減小 或因6月短期貸款過多
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消息,初步統計,2014年7月份社會融資規模為2731億元,分別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1.69萬億元和5460億元。其中,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3852億元,同比少增3145億元;信託貸款減少158億元,同比少增1309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4160億元,同比多減2383億元。央行分析稱,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長仍處在合理區間,貨幣政策“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取向並沒有改變。
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房四海對中新網金融頻道表示,7月銀行貸款規模與上月以及去年同期相比很少,人民銀行的解釋是因為上個月擴張過度這個月降下來,儘管有這個因素,但不能完全得到解釋。目前,短期貸款出現大規模減少、凈減少,中長期貸款還算正常,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狀態。如果銀行擔心金融風險上升,是因為銀行短期貸款增加得比中長期貸款增加得快,“只有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上個月短期貸款增加得太多了,這個月短期貸款不做了,收回來。”
信託貸款方面,他表示主要是由於最近兩三個月違約的債務事情不斷增多,加之銀監會監管措施的出臺,使信託融資變得更加困難;未貼現的銀行票據方面主要是由於銀行整頓表外業務所致。
他認為,雖然不能以某個月份的數字得出不樂觀的結論,但需觀察到數據背後兩個根本原因:一是實體經濟對貨幣擴張和信貸擴張的有效需求不足;二是貨幣傳導機制出現障礙,“儘管這是金融整頓和表外業務整頓的必然結果,但是畢竟給實體經濟融資帶來困難,是需要解決的。”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中新網金融頻道表示,7月社會融資規模等下降除了與上個月過度擴張有關外,還與供給方信貸的動力和意願不足有關。“企業的風險在加大,有些行業如鋼鐵、鋼貿過剩行業,有些如長三角、珠三角一帶經濟週期強的企業已經暴露出了風險,企業風險加大,銀行貸款意願下降,此外銀行受到的監管也比較多,約束加大,表內成本在上升,貸款能力在下降。”
此外,他認為,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不強也是原因之一。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市場利率水準穩中有降,資金價格在下降,資金的有效需求在削減,企業面臨的行業性風險、不確定性加大,不願向銀行借貸等,總體看是實體經濟在調整中,資金需求有所萎縮。
專家:料下半年定向降準力度加大 降息關鍵在“如何降”
對於下半年央行的貨幣政策走向,房四海表示,他是希望有擴張,保持貨幣信貸總量有適度、合理的增長,但擴張如果客觀上實踐得比較差一點,將會對經濟增長有較大的壓制,“所以想實現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經濟增長的反彈、加速,不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是一個需要努力的結果。”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副司長徐諾金錶示,在當前經濟已處於準通縮的情況下,應重視經濟增速,用“降稅、降息、降準”的辦法應對經濟下行壓力,釋放經濟增長潛力。央行要引導市場利率下行,加強金融市場管理,嚴禁以錢生錢、迂迴曲折層層加碼的所謂金融創新。
房四海認為,預計下半年定向降準力度肯定會加大。降息雖然是大家的普遍期望,但關鍵是怎麼降,並且光是降息作用有限。因為貸款的利率已經出去了,目前融資難的情況下融資只能變得更貴。國務院要強調解決這個正常利息以外的其他非正常的收費,能通過行政辦法去解決,如不允許銀行在利息之外加價,這個可能可以做到。
“但是如何做到降息呢?貸款銀行利率已經市場化了,迫使銀行去降息?做不到吧。央行又沒有基準利率,現在只能通過同業拆借市場利率,以我的觀察,同業拆借利率方面,加權平均利率是大概是3.5%左右,高不了太多,降一點點難以影響整體市場,如果貸款渠道不順,降0.1%、0.2%或0.5%沒有任何意義。”房四海認為,即便降了,也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吸貸、壓貸、抽貸這都是目前銀行面臨的挑戰。
曾剛認為,社會融資規模估計到8月會有正常的自然回調。下半年貨幣政策沒有必要進行大的調整,“因為目前市場資金流動性是充裕的。”
管清友認為,但未來經濟內生下行猶存,在經濟底線思維約束下,異常“緊”的數據難以持續,下半年貨幣政策維持中性。(中新網金融頻道)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