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生姜假羊肉引發消費者憂慮
嚴防問題農產品流入浙江
近期出現的山東毒生姜、江蘇假羊肉事件,引發了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的擔憂。問題生姜、假羊肉是否流入了浙江?查處情況怎麼樣?該如何避免問題食品流入餐桌?帶著這些讀者關心的問題,記者採訪了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場處處長方德新,省農科院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強,省農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負責人、浙江科技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毛建衛。
暫未發現假羊肉
記者:山東姜農被曝光違規超量使用劇毒農藥,還有媒體曝光的假羊肉,是否已流入杭州市場?
方德新:為防止毒生姜、假羊肉在市場上流通,5月6日起,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對全市農貿市場開展生姜、肉類專項整治行動。
整治期間,我們對承擔著杭州市主城區及周邊地區蔬菜供應的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兩大蔬菜批發市場經營的每一批次生姜進行檢測,發現的不合格生姜一律銷毀。其他農貿市場也每日對市場內銷售的生姜開展農藥殘留檢測,並將檢測結果于當日上午8時前公示。
截至今天,此次專項整治行動共出動檢查人員1375人次,共檢查市場371家次,檢查生姜經營戶1904戶,肉類經營戶532戶,此次生姜快速定性檢測3961批次,不合格57批次,下櫃銷毀生姜963.1公斤,沒有發現假羊肉。不過,在肉類檢查過程中,我們發現了進口手續不全的問題牛肉700公斤。接下來,我們會繼續加大巡查力度,確保市場內所售食品安全。
農藥殘留可防可控
記者:農產品為什麼頻頻遭遇“安全門”,農藥是“罪魁禍首”嗎?
王強:農產品的實際生產都在野外,受氣候等因素的影響比較大,可控性差。這些“先天條件”決定了它們的風險往往高于其他食品。同時,在現有的生產條件下,要保證農產品的供應,即便在經濟發達的美國、歐洲等地,也不可能不使用農藥,由此帶來的農藥殘留很難避免。
針對這一問題,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就是對農藥殘留設定嚴格的檢測標準。只要是不超過這一標準,這個農產品就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毛建衛: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需要經過種植、養殖、加工、物流、貿易、餐飲等多個環節,而在我國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大多數還是千家萬戶式的非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方式,加上加工銷售過程中的不規范,進一步加大了農產品的安全風險。
精簡監管明晰責任
記者:我國農產品是如何監管的?國外的經驗是否值得借鑒?
王強:我國農業經營分散,監管比較困難,另外還有誠信問題、處罰問題和技術問題的困擾。但即便如此,農產品的監管也在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今年3月以來,我國重新調整食品安全相關管理部門,責任部門從此前的17個精簡至目前的4個。“以後只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農業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4個部門主管食品安全。”他說,其中日常監管只涉及農業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毛建衛:國外的經驗也值得借鑒。當前,歐美國家對農產品的質量監管體係、標準體係、檢測體係、認證體係和法律法規體係更加完善,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每個環節,通過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達到全過程的質量與安全管理。除此之外,部分國家的農產品安全有政府、企業、公眾和研究機構的共同監管,再加上科技力量的支撐,有效降低風險。(記者 陳寧 通訊員 張娜 宋柯)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