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大電視企業陸續公佈中期業績報告,整個電視行業哀聲一片,大多數企業陷入了業績下滑甚至虧損的尷尬,部分輿論甚至認為整個電視行業將迎來最艱難的發展時期。電視企業為何頻陷危機?這背後反應了怎樣的市場邏輯?《經濟參考報》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家電産業問題專家羅清啟先生。
業績低迷關鍵在於企業封閉
《經濟參考報》:隨著各大彩電企業紛紛爆出業績下滑甚至虧損的資訊,業內輿論認為這意味著整個行業再次迎來市場“寒冬”,大多數企業將不得不面對市場衰退帶來的發展危機,怎麼看待此次電視行業出現的低迷現象?
羅清啟: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市場性變動帶來的結果,而是大多數企業固有的發展邏輯使然。
當前大多數企業都在大談網際網路思維,似乎從網際網路電視開始整個電視行業便開始謀求向網際網路轉型。但事實上,向網際網路轉型不應該是僅僅利用網際網路工具推出可以上網的智慧型産品,而更應該體現在利用網際網路方式以及背後帶來的發展模式的顛覆上。
網際網路快速發展帶來的最大轉變就是開放,它讓整個産業鏈中的各個環節都像陽光下的沙粒一樣,完整可視化地顯現在所有産業角色面前,而這不斷強化了用戶在整個産業資源配置中的話語權。目前用戶主導思維正讓所有産業角色都開放地聚合在用戶需求之下,各大角色根據用戶需求去整合産業資源,特別是在電視産品的泛內容化轉型正在顛覆傳統産業分工的背景下,開放式整合正成為所有電視企業面臨的最大發展課題。由此看來,與其將電視企業的衰退歸結于市場衰退,不如將其視為企業封閉發展帶來的惡果。
“圈子”的大小決定企業規模
《經濟參考報》:智慧化轉型正在讓電視行業迎來全新的發展時代,內容商、製造商等産業角色合作正成為一種趨勢,近期海爾就與阿里巴巴合作推出了新型智慧電視。企業這些舉動的背後反映了什麼趨勢?
羅清啟:整個産業出現的這種變革實質上是發展邏輯顛覆的一種顯現,反映了電視企業從此前的價格戰、概念戰轉向價值戰、平臺戰。
網際網路時代帶來的産業變革方向就是開放,而開放不僅是面向不同的産業角色,更重要的是面向用戶。毫不誇張地講,未來電視企業的大小將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企業開放程度,或者説是所搭建生態圈的大小。從當前業內的抱團融合現象看,大多數企業之間的合作更多的是單項的,也就是説,要麼是基於産業鏈資源的整合,要麼是基於用戶資源的整合,真正實現兩者兼顧的較少。按照這一方式去衡量海爾與阿里巴巴之間的合作會發現,兩者都擁有龐大的用戶資源,同時又扮演著不同的産業鏈角色,所以説他們之間的整合實質上是基於用戶需求的一種資源整合嫁接,為用戶提供的是一個更大的資源價值整合平臺,這對整個産業來講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
電視的未來不是電視
《經濟參考報》:在電視快速智慧化轉變的背景下,整個産業分工鏈正加速重組,而大多數電視廠商雖然喊出了轉型、創新的口號,但鮮有明確的顛覆性做法,大有抱定製造不鬆口之勢,對此您怎麼看?
羅清啟:我們不能單純用電視的思維去看電視行業的發展,因為電視的未來不在電視本身。
一直以來,部分家電企業都存在這樣一種思維,那就是只要不斷放大企業規模就會提升企業競爭力,但在新工業革命以及網際網路發展的衝擊下,這種發展思維實質上是一種保守固化的製造思維,而不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網際網路思維。用網際網路思維的方式去看電視行業就會發現,未來電視將不只是電視,電視在當下更多的是作為收看固定電視頻道節目的終端,而用戶在網路時代對電視乃至智慧終端的要求已經從功能型需求轉變為增值型需求,而這個增值型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用戶對智慧産品帶來的生活方式顛覆的一種嚮往。
所以説,未來電視的發展肯定不是電視産品本身,而是要圍繞用戶需求設計出一種全新的生活體驗方式,這個生活方式不僅涵蓋影音娛樂,更重要的是包含社交、購物等全方位服務體系在內的新價值包。因此,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海爾阿裏電視可以看作是對未來電視發展形態的一種探索與嘗試。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