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三大電信運營商推出電話理財“寶寶”

2014-10-16 09:09 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用支付寶交話費,100元能打9.955折?網上交費能便宜1.5元?這樣節約話費的方法有點過時了,現在流行的是電話理財“寶寶”。日前,中移動推出“和聚寶”,加上電信的“添益寶”、聯通的“話費寶”,三大電信運營商全都有了“寶寶”。

  三個“寶”究竟是啥?

  在全民暢談網際網路金融的時代,“家大業大”的電信運營商,也不甘於缺少理財金融産品。

  8月7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向中移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頒發了基金銷售支付結算牌照。幾天之後,中國移動就宣佈,攜手匯添富推出的理財産品“和聚寶”正式上線。

  什麼是“和聚寶”?按照説明,用戶最低只需0.01元,就可以開通“和聚寶”賬戶,將資金轉入“和聚寶”。存在賬戶中的資金,可以隨時轉出,每日分配收益,也可以用簽約綁定自動充話費,當手機話費賬戶餘額不足時,“和聚寶”可自動將定額話費轉入手機話費賬戶。

  三大電信運營商之中,中國移動的推寶速度,其實是最慢的。早在今年3月,北京電信就與銀華基金推出“添益寶”。5月,深圳聯通又宣佈與安信基金推出“話費寶”。至此,三大運營商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都已初展拳腳,有了類“餘額寶”的金融産品。

  三個“寶”怎麼玩?

  記者發現,和此前各大基金推出的“寶寶”們類似,運營商的“寶寶”也是採用每日分配收益的方式。

  以中國移動的“和聚寶”為例,無論是移動用戶或者非移動用戶,都可以在官方網站上申請開通賬戶,開通時需要綁定一張銀行卡,最低投資0.01元。和聚寶賬戶有了錢後,用戶就可以每天分配收益率。

  當然,相比其他理財産品,充話費是“和聚寶”最大的特色。用戶既可以直接將“和聚寶”賬戶中的錢,不定期轉至手機話費,也可以直接綁定本人的手機號碼,辦理自動充話費業務。

  實際上,聯通和電信的“寶寶”同樣也有自動充值話費的功能。僅從充話費一項看,三個“寶寶”戰勝了其他理財産品。

  不過,“和聚寶”和“話費寶”均不支援信用卡還款、淘寶買單、水電費充值等“餘額寶”頁面中常用的生活功能。而“添益寶”雖然支援信用卡還款、交煤氣電費等功能,但現金到賬速度還是較慢。作為生活助手,它們的功能還顯得單一。

  三個“寶”都是啥收益?

  大夥兒購買理財産品,最看重的就是收益率。“餘額寶”初創時超過7%的收益率,吸引了不少人。那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寶寶”們收益能高出“餘額寶”麼?

  按照電信“添益寶”的宣傳來看,消費者向添益寶存11760元,可獲得5%的收益率,一年大概就是588元的收益。

  聯通“話費寶”則提供46元、66元、96元和126元四檔聯通話費套餐選擇,與之相對應的貨幣基金凍結資金分別是6946元、9966元、15096元和19926元。以其中的96元月套餐為例,用戶投資15096元的貨幣基金,凍結一年後,不僅可以拿回本金,還可以享受每月96元的話費贈送,折合收益率約7%。

  移動“和聚寶”的宣傳中,並沒有明確收益率,只提到收益率已破5%。記者查閱匯添富“和聚寶”貨幣基金顯示,截至9月26日,其7日年化收益率為5.1840%,每一萬份的收益為1.3636元。

  存話費順帶買“寶”

  不過,也有消費者表示,“寶寶”類理財産品幾天的收益並不能代表一年甚至幾年的收益。“餘額寶最初的收益率也很高。”手機用戶劉小姐就表示,網際網路金融産品的大勢是收益率逐漸下降,運營商的金融産品恐怕也逃不過大勢。

  “這個時間點放一個産品進去,激起的不是浪,是漣漪。”有分析指出,在網際網路基金收益率持續下滑的當口,本就不擅長金融的電信運營商擠入“寶寶”陣營,也許並非最佳選擇。

  那麼,對於手機用戶來説,到底要不要買“寶寶”?“原本就要存的話費,如今還能換回收益,一舉兩得。” 獨立分析師項立剛指出,三大運營商接入網際網路金融,培育市場、以此為手段連接消費者和移動支付環境,增加用戶黏性,才是中心思想。因此,它們的金融産品從品牌上還是有保障的。

  “對於手機用戶來説,如果你本來就需要預存一筆話費,用來買你所在運營商的‘寶寶’,還是不錯的。不過,如果你只是想追求高收益率,運營商的三個産品也許並不會比其他‘寶寶’的表現好出多少。”一位基金人士這樣分析。本報記者 趙瑩瑩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