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已經過半,伴隨著一些地方樓市庫存高企、成交低迷,呼和浩特、南寧、銅陵、濟南等城市陸續放開限購。與此同時,關於中國房地産市場“拐點”是否出現的爭論再度熱了起來。房地産“拐點論”自“問世”以來,差不多三年“拐”一回,每次都一團混戰、輸贏不分。
其實“拐點”的數學定義很簡單,用於其他産業也很少激起“樓市拐點”遭遇的如此大的對立情緒。為什麼一提中國樓市“拐點論”就無法心平氣和,更無法達成共識?歸根到底,因為不同群體對“拐點”的理解標準不一。
而對於另外一個“拐點”,共識卻越來越趨向統一:那就是從依賴強力“限購”這種政策手段調控樓市,加速過渡到借助稅收等市場手段調控,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由全國一盤棋一刀切地調控,開始向不同地方視不同情況精準定向調控。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各方看待房地産市場心態的“拐點”。從“溫州炒房團”到“大媽炒房團”,在中國房地産的“黃金時代”,“買房就是增值”“買到就是賺到”的心態秒殺一切投資理性。在投機味道漸濃的房地産市場,泡沫和風險伴隨著貪婪和賭徒心態在悄然做大。
不能忘記,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正是肇始於美國房地産投機誘發的“拐點黑洞”。今天,在中國很多城市,“買房能賺翻”的投機心態依然大量存在。買房者、土地財政的依靠者等各方應儘快迎來心態回歸理性的“拐點”。 新華社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