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鄭欣淼:收集文物是清王朝復古潮流的突出表現

時間:2014年02月17日 14:48 來源:人民政協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演講人:鄭欣淼

  簡介:

  1947年生於陜西,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故宮研究院院長、中華詩詞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會長,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等職。主要致力於文化理論研究,魯迅思想研究,文物、博物館研究,2003年首倡“故宮學”。著有《政策學》、《文化批判與國民性改造》、《故宮紀事》、《魯迅與宗教文化》等。

  演講人的話: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弘歷(1711-1799年),是清代第四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掌權時間最長以及最長壽的皇帝,他當了60年皇帝和3年太上皇,活了89歲。他是一位雄才大略頗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多次用兵統一疆土,對於清朝統治全盛局面的形成,對於中國疆域版圖的最後形成,有著重要作用。康雍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盛世,康熙、雍正時期是盛世的上升階段,而乾隆時期則是盛世的高峰和終結。乾隆帝又是一個有著深厚的漢文化傳統素養的帝王,重視文化事業,畢生致力於文物的收藏。這種收藏又與他對文物的鑒賞、整理、弘傳及自己的藝術創作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顯現了他的儒雅的生活情趣。

  閱讀提示:

  清人有一種明顯的向傳統復歸的心理態勢,這種心理與當時整個時代環境相匯合,造成了清王朝持久而深入的一股復古潮流。在這種以古雅為美的審美風潮中,對古代文物的收集和珍藏可算是一個突出的表現。

  收藏熱中的宮廷與社會

  對於源遠流長的皇室收藏,它不僅是“宜子孫”的一筆寶貴財富,也不只是供皇帝個人賞玩的珍稀藝術品,更重要的是這些藏品所具有的強烈的政治與文化的象徵意義。

  中國歷代宮廷都有收藏文物的傳統,清代此風尤盛,特別是乾隆時期,閎富的宮廷收藏達到封建時代的頂峰。後來隨著國勢日衰,外患頻仍,宮廷收藏也屢遭厄運,大量珍貴文物被劫掠、毀損或流散,但仍留存下相當豐富的文物藏品,成為中華歷史文化的實物見證與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在考察乾隆時期宮中收藏的盛況時,應該注意到清代前期、中期文化建設與學術發展的一些特徵。王國維在談到清代學術時説:“國初之學大,乾嘉之學精,而道鹹以來之學新。”這種“大”與“精”的結合,就使清代文化藝術發展具有了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總結性,即集傳統之大成的潮流。所謂“集大成”,從本質上講是對傳統的全面整理和總結。如在學術文化方面,有《康熙字典》、《佩文韻府》、《古今圖書整合》、《四庫全書》等的編修;在美術方面,如《營造法式》集歷代建築之大成,苑囿離宮集公私、南北園林之大成,景德鎮官窯集歷代制瓷之大成,造辦處諸作集歷代特種工藝之大成等。

  還應看到,這種總結又與清代文化的復古潮流相聯繫。清政府高度認同漢民族的封建文化,一切“倣古制行之”。漢族文人以選擇古學而維護民族的自尊,維護既有文化底色。同時出於對明政權覆亡的反思,許多人認為禍根就在於明末對於傳統文化的反叛。鋻於此,清人有一種明顯的向傳統復歸的心理態勢,這種心理與當時整個時代環境相匯合,造成了清王朝持久而深入的一股復古潮流。在這種以古雅為美的審美風潮中,對古代文物的收集和珍藏可算是一個突出的表現。《清稗類鈔》中有《鑒賞類》,收錄了無數清人好古董的故事。這種好古之風,更充分體現到清代的倣古瓷器中。

  《是一是二圖》為故宮藏畫。圖繪乾隆皇帝身著漢人服飾,正在坐榻上觀賞皇家收藏的各種器物。其身後點綴室內環境的山水畫屏風上,懸挂一幅與榻上所坐乾隆皇帝容顏一樣的畫像。上有乾隆皇帝禦題:“是一是二,不即不離。儒可墨可,何慮何思。長春書屋偶筆。”

  圖中乾隆皇帝的畫像具有肖像畫特點,40余歲,其面部刻畫細緻傳神,表現出他睿智而自信的神態。書房中有一組古物,左上角的古銅器為“新莽嘉量”,為王莽在創立新朝時所頒的度量衡標準。其形制乃是據《考工記》的文字敘述推衍想像而成。這是王莽當時在文化上復古企圖的體現。高置方幾之上的是明宣德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蓋罐,侍童手執明永樂青花纏枝文藏草瓶,圓桌上置有明永樂青花雙耳扁瓶及明宣德青花鳳穿花紋罐等。這些古物至今仍珍藏著。通過這幅圖畫,可見乾隆皇帝對古物的癡迷,也可見那個朝代,互動於宮廷與民間的復古之風。

  “三希堂”與“四美具”:收藏的巔峰

  故宮文物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渠道:一是承襲前朝皇室的收藏。清軍入關進駐北京,也接收了明皇室的文物收藏,包括各種三代銅器、瓷器、書畫、玉石器、典籍等,並且通過努力蒐求,徵集了一批珍品。以書畫為例,例如晉王珣《伯遠帖》、隋展子虔《遊春圖》、唐韓滉《五牛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等著名書畫,都曾載在《宣和書譜》、《宣和畫譜》或《石渠寶笈》中,現仍藏在北京故宮。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唐人摹本)、唐孫過庭《書譜》、唐懷素《自敘帖》等著名法書,曾入存宋元宮廷,現藏于臺北故宮。

  二是清宮製作。為了滿足皇帝對宮廷日用器皿及各種工藝品的需要,從康熙初年起,清宮內府就創立了造辦處。康乾時期是清代社會發展的盛世,尤其是乾隆皇帝對各類藝術的酷愛,推動了當時工藝的發展,工藝技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奇製品層出不窮。遺留至今的很多精美絕倫的工藝品,如玉器、琺瑯器、鐘錶、文玩等,都是當年造辦處製造的。造辦處的檔案保存至今,故宮所藏清代工藝美術品,有許多仍可以在檔冊中找到作者是何人,是某年月日開始設計畫樣、做模型,某日完成,以及陳設地點等。

  三是新的收藏與徵集。除承襲前朝文物、製作新的美術工藝品外,清朝統治者還多方蒐求,不斷充實新的收藏。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貢物。朝貢制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體現中央和地方、中心與屬國之間關係的等級制度。清宮收藏有大量貢物,故宮至今仍集中著一批。從現有史料來看,清朝特別是作為進貢頂峰時期的乾隆朝,臣工的進貢早已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進貢,內外官員都可以進貢,貢品不再限于茶果、吃食等方物,而是種類繁多,如金銀、玉器、古玩、字畫、瓷器、銅器、綢緞織物、皮張、洋貨等等。逢年、過節、萬壽大典或外出南巡,臣工往往多有貢獻,其中又以進貢書畫、文玩較為討喜。乾隆皇帝在《石渠寶笈續編·序文》上説:“自乙醜至今癸醜,凡四十八年之間,每遇慈宮大慶、朝廷盛典,臣工所獻古今書畫之類及幾暇涉筆者又不知其凡幾。”

  查抄沒收物品也是宮廷收藏的一個來源。清代特別是乾隆時期,許多犯案的官員被查抄,財産被沒收入官。入官之物分為解京物與留變物兩類,解京物也分為兩類,金銀、玉玩、書畫、銅瓷及其他特別貴重之物大部分解內府,其餘值錢的,含新舊但不一定珍貴之物,都可解崇文門變賣。整個乾隆六十年間因案被抄家的不下200人,其中不乏總督、巡撫、藩臬二司等地方大員在內,大半都是貪贓所致。他們的珍玩都成了內府的收藏。

  訪書與刻書、抄書。清宮藏書是以明代皇室遺存為基礎,經過數百年的訪求、編刻、繕寫,收藏了大量的珍貴圖籍,超越以前各代。清朝統治者以“稽古右文”自命,對圖書典籍非常重視。從順治初年為纂修《明史》即下令搜採明朝史志,康熙、乾隆二帝又廣搜博采天下遺書。為纂修《四庫全書》,乾隆帝數次下詔求書,並採取獎勵政策,凡進獻百種至百種以上者,分別賞給內府初印本《佩文韻府》等書一部;或于精醇之本,高宗親為評咏題識簡端,優先發還;或將藏書家姓名載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末等,後來共採訪得書13781種。清宮藏書是以明代皇宮秘籍為基礎,又經過歷年的蒐求,加上清宮編纂刊刻、抄寫的各類圖籍,其收藏之富,超越以前各代。清前期,清內府主持編纂、刊刻和抄寫了許多大部頭的圖書。這些圖書不僅在中國圖書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同時也成為清宮藏書的重要來源。清內府在編刊圖籍的同時,由於康乾二帝崇尚書法,內府抄寫書籍亦極為盛行,其抄寫之精、裝幀之美、數量之大,均可與內府刊本書相媲美。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最為有名,同時産生的《四庫全書薈要》和《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也頗有影響。這些內府刊本與抄本,都成為爾後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

  在清宮收藏中,“三希堂”與“四美具”有著標誌性的意義。王羲之的名跡《快雪時晴帖》原放在乾清宮,此為皇帝之正式寢宮。王獻之的《中秋帖》則置於御書房。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得到王珣的《伯遠帖》後,遂在自己進行日常政務的養心殿居所中,辟專室存放這三件晉人名跡,並銘之為“三希堂”。他為此寫有《三希堂記》,認為這三件書跡不僅是中國書法的“希世之珍”,而且是分別經過宋、金、元諸代的皇室收藏的“內府秘笈”,三帖的重聚因此就有著非凡的意義:“今其墨跡經數千百年治亂興衰存亡離合之餘,適然薈萃于一堂,雖豐城之劍、合浦之珠無以逾此。子墨有靈,能不暢然蹈抃而愉快也。”

  “四美具”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所謂“四美”,即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和傳為宋李公麟的《瀟湘臥遊圖》、《蜀川勝概圖》、《九歌圖》。這四件畫作,明代為上海人顧從義所收藏,顧能書善畫,好古精鑒,嘉靖年間以善畫選直文華殿,後授中書舍人。這四件國之瑰寶,在明代即被董其昌稱為“四名卷”,他對此四件巨跡散佚後自己只能得其一而為之感慨不已。乾隆年間,在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藝術蒐集行動中,這四件名品相繼進入清宮,至乾隆十一年夏,“四美”重新團聚。

  乾隆皇帝對“千古法寶,不期而會”嘆為“不可思議”,並非常高興,禦題《蜀川勝概圖》有“乃今四美具一室,賞心樂事無倫比”詩句。於是,特在建福宮花園靜怡軒辟出專室存放“四美”,並命名曰“四美具”。又命董邦達繪《四美具合幅圖》,並禦題《“四美具”讚》:“虎頭三絕,妙極丹青,桓元巧偷,自詫通靈。有宋公麟,名冠士夫,海岳避舍,顧陸為徒。瀟湘澹遠,蜀江清峻,九歌瑰奇,奕奕神雋。中舍鑒藏,名跡歸重,劍合珠還,雅置清供。”與“三希”重聚的感慨一樣,也將“四美”重聚比做春秋時期的幹將、莫邪雌雄雙劍在西晉永平年間重現,以及東漢順帝時期合浦珍珠在吏治腐敗時避遷交趾、吏治清明時重到合浦的傳説,足見乾隆皇帝的志得意滿及其收藏的千古之盛。

  鑒賞功力與藏品整理

  乾隆皇帝不僅致力於收藏,而且重視文物的鑒賞,常在文學侍從、內廷畫家陪侍下閱賞品鑒,作為政務之暇的消遣。乾隆朝著名的文學侍從,有梁詩正、張照、汪由敦、董邦達、錢陳群、沈德潛、于敏中、劉墉等。這些人學問優長,能詩能文,兼具書畫藝術創作與鑒賞能力,陪著酷好詩文藝術的皇帝進行創作、鑒賞,整理皇室收藏。乾隆皇帝本人藝術修養甚高,精於古物鑒賞,嗜古成癖,對於收藏的書畫及工藝珍品進行過認真的鑒評。閱賞鈐印是乾隆帝的喜好,故宮藏的很多傳世書畫精品上都鈐有乾隆的璽印。乾隆一生擁有過的璽印遠遠超過他曾鈐用過的璽印,據統計,乾隆一生共治璽印1800余方,鈐用過的也有千余方,是歷史上留下印跡最多的一位皇帝。

  乾隆皇帝對古玉的鑒別水準很高,對玉器的沁色和俏色很有研究,這是在實踐中學習獲得的。他寫有《禦制玉杯記》,記載玉工姚宗仁祖制玉杯的經過及做舊方法。這種方法給乾隆帝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也積累了好多經驗,能夠準確鑒別古玉的真贗。

  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82歲的黃公望畫成生平最重要的名作——《富春山居圖》卷。這幅畫卷為紙本水墨畫,在清順治年間不幸遭遇火厄,分成兩卷,殘存的一段,通稱《富春山居圖》(剩山圖),為全捲起首。360餘年間,《剩山圖》與《富春山居圖》各自流傳。此外,流傳的《富春山居圖》有構圖完全相同的兩卷,一為題贈鄭無用師的《無用師卷》,另一為落款“子明”的《子明卷》。兩卷于乾隆時期先後進入內府。乾隆帝誤辨《子明卷》為真,《無用師卷》為倣本,引發後世諸多討論。

  清宮有無假畫?肯定有。1936年馬衡院長曾因易培基冤案問題,在慶賀張菊生(即張元濟)70壽辰時寫的《關於書畫鑒別的問題》一文中,列舉了歷史上許多書畫名家和風雅帝王關於書畫鑒定方面的理論,指出:“書畫之真贗問題早已成為不易解決之問題。雖一代鑒家董文敏(即董其昌)也認為‘談何容易’。其中問題複雜得很,不是簡單的幾句話所能解決的。”他説:“現在故宮所藏書畫,有許多品質雖劣,名頭則甚不小,……凡是名氣越大的,件數必愈多。大約臣工進獻之時,不管內容如何,貢品單子上不能不寫的好看。好在是送禮的性質,無關政事,也談不到欺君之罪。於是‘往往有可觀覽’之外,盡有許多不可觀覽的。”對有些雖為贗本但流傳有序、本身價值並無動搖的書畫,馬衡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總之,馬衡通過大量實例,論證了書畫之贗本,自古有之。帝王之家、社會名流所藏書畫,大多來自於民間,當然不乏贗品。書畫的真贗鑒定“談何容易”,而法院僅聽黃賓虹一家之言就斷定“帝王家收藏不得有贗品,有則必為易培基盜換無疑”,實在是沒有道理的。

  鑒與賞是分不開的。乾隆皇帝的閱賞活動在他的詩文中也有充分反映。除詩歌之外,乾隆皇帝在書畫上題跋則更多,僅《快雪時晴帖》就在49年中題跋達73處。對於許多工藝珍品,他也常有題跋和題詩刻在其上,例如禦題官窯葵瓣口碗、禦題剔紅《百花圖》長方盤、禦題尤侃雕犀角槎杯等,或記敘文物的收藏經過,或抒寫感想,反映了他的藝術趣味和審美觀念。

  乾隆皇帝不僅重視收藏,還對宮中藏品進行了整理、登記,例如《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就是兩部大型書畫著錄。《秘殿珠林》專記宮藏宗教題材的書畫,《石渠寶笈》則專記宮藏一般題材的書畫及其他,全書的編纂過程,前後長達74年之久,共收錄書畫作品1萬多件。包括《西清古鑒》、《西清續鑒》、《寧壽鑒古》在內的《西清三編》,收錄了清宮所藏的數千件古代銅器;《四庫全書》,則共收書3503種79337卷,約9.97億字。乾隆年間,于昭仁殿庋藏宋金元明之精善藏書,編有《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前編)十卷,嘉慶二年(1797年)昭仁殿失火,前編書盡毀,乾隆又令再輯宮中珍藏《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後編》二十卷。《天祿琳瑯書目》為我國第一部官修善本目錄,沿襲漢代以來書目解題傳統,在版本著錄體例方面多有創見,如記載收藏家印記即為其中一大創舉,于清代藏書家講究版本鑒定、注重善本著錄之風影響深遠。

  乾隆皇帝對於收集的許多珍貴法書名作,不僅自己摹寫欣賞,還熱衷於書法藝術的普及推廣,命令于敏中、梁國治等大臣組織刊刻了“淳化閣帖”、“三希堂法帖”等供給普通士人臨摹之用。

  當然,我們在看到乾隆帝以收藏為中心的文化大業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其中的文化專制主義,大興文字獄,編纂《四庫全書》時對古籍的竄改、禁毀等,這也是不容諱言的。

  我們今天如何看待乾隆皇帝的收藏?乾隆皇帝生活的18世紀,在人類歷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以英國産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為標誌,資本主義在西歐已確立了統治地位。成立於1753年的大英博物館在6年後正式對公眾開放。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18世紀的中國仍處於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末期,封建專制政治的典章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清統治者自認為是“天朝上國”,君臨天下,統馭萬方。宮廷的收藏,自然也是作為君主法統的象徵和僅供皇帝觀賞享用。但是,這些文物畢竟是中華文明的載體和記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和瑰寶。乾隆皇帝畢竟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帝王。辛亥革命後,故宮博物院成立,這些文物成為全國人民共用的文化財産。

  現在主要收藏在兩岸故宮博物院的故宮文物有三個特點:一是這些文物包括了古代藝術品的所有門類,具有品級、品類、數量上的優勢。其歷史文化內涵更涉及建築、園林、歷史、地理、文獻、文物、考古、美術、宗教、民族、禮俗等諸多學科,在我國歷史文化遺産中具有突出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二是這些文物顯示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是一條綿延不斷的歷史長河,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歷史文化在故宮的各類文物藏品裏均得到充分的印證;三是這些文物與我們民族有著特殊的關係,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故宮文物南遷,和我們民族共患難,賦予其特殊的價值,寄託了我們民族的感情。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