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博物館,近在百姓身邊

2024-06-19 08:54: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來到一座城市,走進一家博物館”,已成為一種旅遊新趨勢。太原古稱晉陽,有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全市現有20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古遺址334處、古墓葬121處、古建築932處、石窟寺及石刻48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796處。

  太原,這座歷經千年的歷史名城,從不缺少文化的氣息。如何讓這些沉睡的文物真正“活”起來,走進百姓的生活呢?太原立足資源稟賦,通過建設經典博物館、智慧博物館、群眾博物館、革命博物館,推進“博物館+”融合發展,努力打造百姓身邊的博物館。如今的太原,博物館如璀璨明珠散落在城市的每個角落,成為太原市的文化坐標。那些塵封的歷史被喚醒,那些深奧的文化被解讀,歷史與文化在市民心中生根發芽,共同構築起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

  科技賦能:文物“活”在當代

  走進全國首座原址建設的北齊壁畫專題博物館,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回到了那個輝煌的北齊時代。腳下是徐顯秀墓的原址,墓道、過洞、甬道清晰可見。這座建在原址上的博物館,不僅在文物保護上不斷探索創新,創造性利用過去的盜洞與外界開展空氣交換,更是借助科技力量讓壁畫“活”起來,打造出考古過程“L”幕三維動畫、北齊民風二維動畫、別都華彩壁畫互動、壁畫瑞獸“穹窿頂式環幕”動畫等沉浸式體驗場景,營造出“人在畫中游”的博物館奇妙之旅。

  近年來,太原市持續推進文物數字化保護與展示,越來越多的博物館依託數字技術,讓文物鮮活可觸。“科技創造了重現文物原貌的奇跡。”太原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偉説。

  太原天龍山石窟開鑿于東魏、北齊、隋唐時期,現存洞窟25座,大小石佛造像500余尊,堪稱東魏至隋唐時期中國石窟藝術的巔峰之作,承載著“錦繡太原城”的厚重底蘊和中華文明的燦爛基因。2019年以來,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國際巡展作為國家“中華文化走出去”重點推廣項目,曾在法國、埃及等地展出,收穫海內外的高度關注。展覽借助沉浸式影院、幻影成像、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數字化再現了散落在9個國家、近30座博物館的100余件天龍山造像。

  這一巡展是國內將歷史原因造成分離的珍貴文物與原始環境全方位虛擬合體的首創,也是國際上第一例該類型文物的大型數字復原巡展,更是文物與科技深度融合的鮮活實踐,為全國博展業界提供了可借鑒的“太原模式”。“我們將利用科技賦能文化遺産保護,突出抓好文化傳承創新,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利用具象化的文化符號、文化名片、文化載體講述文物故事,更好地延續歷史文脈,傳承文化基因,堅定文化自信,讓千年遺産煥發勃勃生機。”劉玉偉表示。

  目前,天龍山石窟數字博物館建成開放,借助沉浸式影院等科技手段,通過“序”“山”“佛”“人”4個板塊,全面展示天龍山石窟的人文歷史和藝術成就。

  打造矩陣:歷史“現”于身邊

  “一位1300多年前的古人,他高舉手臂,伸出兩根手指,擺出了一個熟悉的‘剪刀手’……”這個我們當下拍照時的常用手勢,是2019年8月發現的唐代恒州刺史郭行墓中的真實畫面。如今,這座壁畫墓已經整體“搬遷”到了太原市的第101座博物館——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中,讓每一位到訪的觀眾都能親身感受到那份來自唐朝的“俏皮”。

  推進晉陽古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數字化復原展示二號建築基址;對地鐵2號線建設中發現的明清府城鎮遠橋遺址實施原址保護展示,實現“橋站共生”……從遺址到館展,太原市旨在讓更多文物和遺址“活”起來,探索“博物館+”融合發展。

  太原市出臺《太原市文物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將博物館作為“錦繡太原城”的歷史見證和重要支撐,加快構建以歷史類博物館為基礎、專題性博物館為特色,以國有博物館為主幹、非國有博物館和類博物館為補充的基本架構,建設門類齊全、結構優化、特色鮮明、功能完備的現代博物館體系,聚力打造錦繡太原博物館集群。

  在唱經樓,太原科舉文化博物館訴説著科舉制度的輝煌與衰落;在鐵路工程師樓舊址,山西鐵路建設博物館展示著鐵路發展的歷程;在南肖墻關帝廟,太原城市記憶館通過集中展示老物件、老照片,展現市民的生活變化與城市的時代變遷……太原巧妙地將文物建築、名人故居、工業遺産等打造成了群眾身邊的博物館,一座座“小而精”“小而美”的“城市會客廳”,讓人們在遊覽中感受到歷史的溫度。

  踏進太原蒙山景區一座靜謐的小院內,式樣不同的燈籠隨處可見,窗戶上貼著花燈主題的窗花,彰顯了各式各樣的古燈元素……2016年12月開館的山西慧光古燈博物館,共展出了涵蓋戰國、秦漢到二十世紀的燈具約300盞。古燈博物館以純公益的形式向遊客開放至今,每年接待參觀者達6萬人次以上。

  圍繞三晉文化、晉陽文化、晉商文化、醋文化等不同類型又極具當地特色的博物館,太原構建起佈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鮮明、功能完備的博物館矩陣。太原市文物保護利用改革案例,也因此入選“中國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截至目前,太原市已有各類博物館101座,實現每5.4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這些博物館不僅見證了歷史的輝煌與傳承,更成為了連接過去與現在、溝通文化與生活的橋梁。

  不止陳列:文化“雲”達指尖

  片片粽葉,粒粒糯米,端午佳節的回憶凝聚在飄香的粽子裏,在太原市太山博物館,遊客品嘗太山福粽,體驗艾草香包製作,一同觀看皮影戲。博物館變成中國民俗體驗館,想像力與創造力在指尖綻放。

  線上上,雙塔博物館開展“‘雲’賞雙塔,‘粽’享美好”專題展覽,通過雲端展示雙塔寺無梁殿建築群、太原地標“淩霄雙塔”,開啟一場歷史文化之旅……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太原文博場館推陳出新,結合自身特色,推出194項“線上+線下”的展覽和活動。

  據了解,6月8日至10日端午假期,太原市文物局直屬文物景區、文博場館接待遊客16.89萬人次,比2023年同期增長33.5%,門票收入227.40萬元,比2023年同期增長105.56%。

  近年來,極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博活動在太原市大大小小的博物館鋪開,打造“雙塔牡丹文化節”“晉祠國風文化節”等特色IP,一批時代主題突出、文化特色鮮明的精品展覽推出,將博物館文化融入民眾生活,掀起了“到博物館去”的社會新風尚。

  讓文物不再僅僅囿于館內,太原市積極創新,探索“文物”配送模式。在萬柏林區特殊教育學校,講解員向孩子們娓娓道來太原市博物館基本陳列“錦繡太原歷史文化展”,並將太原市博物館首次推出的“冰箱貼”製作活動與孩子分享。在老師和志願者的悉心指導下,孩子們沉浸其中,體驗著博物館帶來的無窮樂趣。

  結合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主題“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太原市博物館充分發揮博物館“第二課堂”功能,為近千名學生帶去太原市博物館主題研學實踐課程。

  據太原市博物館公眾服務部主任侯艷芳介紹,今年以來,太原市博物館館校共建活動受到空前關注,一場場覆蓋全學齡段的“流動博物館”進校園活動,進一步擴大太原市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發揮博物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激發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與決心。

  “館校合作”掀起熱潮,6項博物館系列活動課程入選文博精品共用課程並納入全國文博網路學院課程庫。為讓文博資源循著網際網路觸達千家萬戶,太原推出雲展覽89項、雲遊景區12個,提供“博物館到家服務”,人們足不出戶就能領略到古韻文化的魅力,文博資源在網際網路上綻放光彩。

  (本報記者 李建斌 楊玨 本報通訊員 王婕)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