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文物為媒,串起絲路古老文明

2024-05-23 09:12: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中國與位於歐亞大陸連接處的亞美尼亞同為文明古國,雖遠隔萬里,但雙方的友誼卻源遠流長。5月17日,在國際博物館日來臨前夕,以石榴為媒,西安博物院聯合亞美尼亞埃裏溫歷史博物館舉辦的“榴花照眼 文化傳香——亞美尼亞18—20世紀文化瑰寶展”在西安正式開幕,上百件精美文物共同講述了兩國間延續千年的交往歷史。

  該展覽選取亞美尼亞埃裏溫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94件/組,西安博物院館藏文物23件/組,包括陶器、金銀器、瓷器、手工織品等共計117件/組精美文物。通過“美麗的高加索明珠”“亞美尼亞傳統服飾”“亞美尼亞銀制手工藝品”“亞美尼亞地毯藝術”“絲路連接世界”五個單元,帶領觀眾走近古絲綢之路上的另一個文明古國。

  自青銅時代早期起,亞美尼亞就是一處重要的銀制器物製作中心。亞美尼亞人利用金屬銀製作服飾配件、珠寶、生活器皿和宗教物品的傳統已流傳數千年之久,其銀制器物以獨具匠心的設計、登峰造極的工藝聞名於世。

  銀腰帶是亞美尼亞傳統服飾必不可少的配件,也是亞美尼亞民族認同的象徵。銀腰帶上常裝飾有精美的圖案,如十字架、動物、花朵等,最常見的是“生命之樹”和“雌蕊圖案”,這些植物元素的圖案象徵著成長、活力與生命的迴圈。

  “在這條銀制腰帶的帶扣和帶身等處,能看到亞美尼亞特有的花絲鑲嵌和烏銀鑲嵌技術。帶扣是鏤空的青蛙造型,上面還有花卉,表示生命繁榮的吉祥寓意;而每一節帶身上都能看到一個建築物,它們都是當時的著名建築,但因各種原因已經不復存在了,所以更顯珍貴。”西安博物院陳列展覽部館員、策展人李謙指著一條銀制腰帶介紹。

  為豐富展覽內容,展覽還設置了亞美尼亞風貌介紹以及手工藝品的解讀視頻等視聽設備來增加展覽維度。同時,展覽還推出了亞美尼亞服裝互動換裝環節,使觀眾對亞美尼亞服飾有更深層次了解,並提高觀眾觀展的參與度。

  “亞美尼亞是東方手工地毯編織的中心地之一,地毯製作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以前了。”李謙在介紹地毯時,特意指出了地毯中間與中國龍紋造型完全不同的亞美尼亞龍紋。為了讓觀眾能更好地對比,在這條地毯下方還首次展出了西安博物院的館藏珍品——清代龍紋絲綢。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共有7件文物首次在西安博物院展出,分別為龍紋絲綢、藍玻璃碗、鎏金獅子、礬紅花卉紋盤、粉彩花蝶紋碗、綠地粉彩花卉紋盤和五彩過枝瓜果紋盤。

  “長安復攜手,再顧重千金。”2024年是“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申遺成功十週年,此次展覽旨在以文物為媒、絲路為橋,串起絲路古老文明,呈現不同歷史文化的璀璨奪目,描繪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圖景,進一步促進兩國人民的相知相親。

  展覽將持續至8月17日。

  (本報記者 李潔 張哲浩)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