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傳承歷史文化,釋放消費活力(消費視窗·一條街一座城)

2024-05-22 08:44: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熙熙攘攘的夫子廟貢院西街。

  陳 煜攝

  秦淮河的夜晚燈光璀璨。

  何小清攝

  遊客在夫子廟景區自拍留念。

  史 俊攝

  華燈點亮夫子廟泮池。

  趙 輝攝

  南京夫子廟步行街、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重慶解放碑步行街……很多城市都有一條承載著商業繁榮和歷史歲月的街區。從時光中走來,它們不僅豐富著居民的日常消費生活,扮靚城市容顏,也交織、彰顯著文化底蘊、商業趨勢和潮流風尚,成為城市人文經濟名片。

  近日,記者深入部分城市,調查採訪城市商業街區的歷史變遷和新生活力,探尋如何持續優化消費環境,培育消費熱點,激發消費潛力,更好滿足居民品質化、多樣化消費需求,解碼商業街區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本版今起陸續推出相關報道。

  ——編 者

  早上9點,在初夏明媚的陽光中,熱鬧了一晚的南京夫子廟步行街又開始了一天的繁華,貢院西街上的“晚晴樓美食軒”外觀古樸典雅,不到10點就迎來了第一桌顧客,11點剛過,大堂裏已經坐滿了天南地北的遊客。餐桌上,菜式精美,色鮮誘人。

  南京夫子廟步行街位於南京主城南部,秦淮河畔。大街上,欞星門、江南貢院等古代建築鱗次櫛比。槳聲燈影之中,這條繁華熱鬧的商業街區吸引著眾多天南地北的遊客,不斷升騰的“煙火氣”,釋放出消費市場新活力。

  商業與文化始終交織融合

  品一味小吃,乘一次畫舫,秦淮河碧波光影,見證著歷史與商業繁華交融

  “五一”假期第一天,南京夫子廟景區迎來38.8萬人次的客流,比去年同期增長32.88%。來自江蘇鎮江的林菲一家,到南京旅遊的第一站就是夫子廟步行街。他們先到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參觀“中國科舉飲食文化”展,又順著人群來到非遺市集,在製作絨花中領略傳統文化,最後給女兒換上漢服,和巡遊舞蹈《繁花似錦》的演員們沉浸式互動……品一味小吃,乘一次畫舫,看秦淮河碧波光影,林菲一家一邊體驗秦淮文化,一邊享受美好生活。

  夫子廟步行街區由“三街一商圈”構成:“三街”為貢院街、貢院西街、大石壩街,“一商圈”即水遊城、水準方、茂業天地組成的時尚購物商圈。步行街主街長1284米,營業面積50.6萬平方米。歷史上,這裡一直是南京商業文化中心,沿街遍佈著的酒肆、茶館、戲臺,見證著歷史與商業變遷。

  根據出土文物,商周已有先民在這裡生産生活。三國時期,吳國建都建業(今南京),經濟進一步繁盛。當時,秦淮河水面寬闊,稱為“淮水”或“小江”,水邊駐紮著穿黑衣的軍營,叫作“烏衣營”。六朝時期,逐水而居的百姓在“小江”邊開店經營,是最早的“商業街”。東晉鹹康三年,在“小江”之畔修建了祭奉孔夫子的夫子廟,到北宋形成“前廟後學”格局,南宋又在附近建成“江南貢院”的前身“建康貢院”,至明清時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考場。大量考生的到來,催生了周邊飯店、酒家、茶舍、字畫、出版等商業迅速發展,商業市場的繁華又吸引了文人墨客到此遊玩,留下許多傳頌千年的詩詞故事。

  唐代詩人李白來到十里秦淮邊酒家飲酒,寫下“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的詩句。又過了數十年,劉禹錫也來此地會友,站在這處“網紅打卡地”淺斟低唱:“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條商業街始終是文化和商業的交匯點。

  “從六朝開始,在秦淮河畔,商業與文化始終齊頭並進,在一杯杯美酒中喝出家國情懷。”南京文史學家、南京老城南歷史文化研究會原會長高安寧介紹,文學上是“天下文樞”,商業上又接地氣,南京夫子廟步行街兼具頂天立地、交織南秀北雄,共同構成南京城“溫文爾雅、兼收並蓄”的商業氣質。

  1984年開始,夫子廟一帶開始復建,形成了以貢院街、貢院西街、大石壩街為主街,佔地0.21平方公里、“廟市街景”合一的夫子廟步行街和秦淮風光帶景觀群。1986年,南京市在夫子廟恢復舉辦一年一屆的秦淮燈會,千載燈火重現風采。

  2020年,夫子廟步行街獲評首批全國示範步行街,2022年入選首批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2023年,以夫子廟步行街為核心的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總客流量超5000萬人次、總營收近40億元。

  多種業態相互促進共同繁榮

  商業街開放、包容,靈活多樣地搭載“文、商、旅”等多元化消費場景

  1969年出生的“老南京”井紅,從小就住在秦淮河邊的桃葉渡,見證了夫子廟周邊商業圈的興盛變化。

  1987年,18歲的井紅進入夫子廟步行街上的南京市土特産商店當一名售貨員。她注意到,這條街上,梅花糕、鴨血湯、回鹵乾等餐飲、食品類店舖的比重日益增加,同時,以傳統非遺手工藝為代表的精神文化類商品供給和消費也漸漸多起來。

  上世紀90年代後期,步行街上的一些國營單位開始改制。井紅所在的土特産商店轉型升級為百貨商場,她來到夫子廟旅遊股份公司“晚晴樓”工作。

  2018年,商務部在全國培育打造全國示範步行街,夫子廟步行街從內而外進行提檔升級。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副主任江永強告訴記者,在此之前,街區有兩個“大動作”:一是在江南貢院原址基礎上修建了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目前已成為國家一級館,累計參觀人次超過700萬;二是在三條主街的外側,新納入了水遊城、水準方、茂業天地組成的時尚購物商圈,園林風格的建築外觀與步行街相得益彰,而在經營業態上又錯位發展,互相引流借勢。

  井紅介紹,夫子廟步行街上各家餐飲店探索創新,將歷史

  文化注入小吃,從上百道秦淮小吃中精選、改進出“秦淮八絕”小吃,每款以一幹一稀兩道菜來搭配,例如第一道“雨花香茗茶配狀元五香蛋”,就出自“秦淮狀元”秦大士的母親給他煮制茶葉蛋的典故。這些“有故事的菜肴”受到了市場的極大歡迎,經營收入穩步提升。

  “商業街是城市的名片、消費的窗口,街文化也是南京的重要標誌。因為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以及不受時空限制的鬆弛感,可以靈活多樣地搭載‘商文旅體康’多元化的消費場景。”南京市商務局流通業發展處副處長蘇煒介紹。

  2023年,南京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7.2萬元,而每人平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8.6萬元,在全國地區生産總值過萬億的城市中排名第一。國內外遊客慕名而來,帶動了全市的消費。南京夫子廟步行街是許多人來南京消費的首站,從觀光旅遊、住宿休閒到購物消費,多種業態互相促進、共同繁榮,帶動南京整個消費生態圈的發展。

  創新發展不斷挖掘市場潛力

  圍繞文創、餐飲引入多家品牌首店,成為拉動內需和促進消費的新亮點

  “娃娃哎,出來玩燈咯!不要你的紅,不要你的綠,只要你一根小蠟燭……”這段童謠,是南京市民鄧靜兒時過年賞燈,跟父親學的。4月末的一個週日傍晚,趁著今年秦淮燈會尚未結束,她和父母來到步行街周邊的白鷺洲公園賞燈。

  在燈會展區,鄧靜一家仿佛走進實景版明代名畫《上元燈彩圖》之中:68組大小形態各異的主題燈彩,再現了老城南燈市與商貿集市的盛況,以及“家家走橋、人人看燈”的市井繁華。遊客穿行其間,移步換景,耳目一新。絢爛燈彩、裸眼3D光影秀與漫天繁星相互輝映,古畫所承載的傳統民俗被注入新的生命力。

  “據歷史文獻記載,早在六朝時期,這裡就舉辦元宵燈會,盛況堪稱全國之冠。明初,南京就有‘秦淮燈火(彩)甲天下’的美譽。”南京秦淮燈彩公司副總經理顏清介紹,從1986年至今,秦淮燈會已連續舉辦了38屆,每年的主題各有不同,今年打造沉浸式主題遊園,但不變的是燈會、燈彩、燈市同步發展,既舉辦活動,也展示非遺,還銷售産品,文化與産業融合,傳承與創新並重。

  截至目前,白鷺洲燈會展區的觀燈人次已近80萬,營業收入達3000萬元,還帶動了周邊住宿、餐飲、遊船等發展。

  水上畫舫從六朝時開始,已在秦淮河開行1700多年。南京秦淮風光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戴雪松介紹,秦淮河遊船上世紀80年代恢復運營,2005年首次與白鷺洲公園連通;2020年起進行聲光電提升,從而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十里秦淮”水上游覽景觀帶。

  逛完花燈的鄧靜一家乘坐遊船,一路欣賞漢服表演、琵琶彈唱等岸上演出,途經江南貢院、白鷺洲公園、東水關遺址公園等景區,以及由“李白賞月地”“王昌齡宴飲處”“吳敬梓故居”等活化而來的酒店、茶樓、劇場,將自然與人文、古典與現代串珠成線。“2023年畫舫收入近2.2億元,説明消費者願

  意為文化買單。”戴雪松的話語中充滿自豪。

  遊船上岸,鄧靜來到貢院街上的“秦淮禮物”文創店,準備把“秦淮故事”帶回家。“狀元郎”“秦淮燈彩”等多個系列、萬餘款文創産品讓人目不暇接。

  除新潮時尚文創,店內還設置了非遺專區:南京雲錦、金陵金箔、金陵折扇……非遺産品打開了銷售市場,非遺傳承人有了傳播技藝的舞臺,消費者也有了參加研學遊、近距離接觸體驗的課堂。

  據介紹,一季度,南京持續開展“南京國際消費節”活動,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21.3億元,引入城市首店近百家,開展首秀首發活動10余場,消費市場持續回升。其中,夫子廟步行街圍繞文創、餐飲引入多家品牌首店,消費活力不斷增強。一個個不斷打造的新業態、新場景,成為拉動內需和促進消費的新亮點。

  夜幕降臨,燈火閃耀,古老又年輕的夫子廟步行街迎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候:街巷裏遊人如織,河面上槳聲燈影,店舖中活力四射。在這個城市的發展中,商業與消費起源於街區,也回歸到街巷中去。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