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蘇州:數字化讓非遺“潮”起來

2024-05-22 10:28: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文化中國行 科技賦能典型案例】

  本報記者 張 曄 通訊員 李 佳

  蘇州古城遊客熙熙攘攘,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一步一景。“我竟然發現了一些隱藏的景致。”剛剛遊覽完獅子林,一位遊客意猶未盡,又戴上VR眼鏡,細品園林之美。近期,江蘇蘇州推出“獅林·園宇宙”項目,運用5G網路技術,借助無人機和360°全景高清VR眼鏡,巧妙地把傳統園林的運營模式與高新科技産品相結合,讓遊客感受到現代科技與古典園林的交融。

  資訊化時代,如何傳承非遺文化,讓非遺文化煥發新的光彩?蘇州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非遺+數字”為文旅引流

  姑蘇區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已成為觀察蘇州非遺傳承與發展的一個“窗口”。

  蘇州雲聯智慧資訊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高蘇新向記者展示了“雲遊蘇州”App。App裏可以看到文化風俗、非遺手工作品和下單的商品,功能一應俱全,展示了“非遺+數字”的潛力和商機。

  截至目前,姑蘇區共有9大類10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入選國家和省、市、區各級非遺代表作名錄。為了加強數字化保護和傳承,姑蘇區在“惠姑蘇”App中專門設置了“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非遺文創”等欄目。

  2014年起,蘇州逐步構建數字化保護體系,目前已完成以古城為核心的420平方公里實景三維模型,讓《平江圖》加速數字孿生。這一數字化成果同樣方便了市民,用戶只需在“蘇週到”App上搜索“數字古城”,就能足不出戶深度體驗高度還原的園林景觀。

  如今,數字化已成為蘇州非遺文化走向廣闊市場的重要引擎。文史學者余嘉認為,“數字+”的飛速發展,為破解非遺的傳播與傳承難題提供了精兵利器。

  “傳承+創新”有更大作為

  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不僅是江南文化的載體,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縮影。

  如今,喜歡傳統非遺文化的年輕人不斷增多。記者在文旅會客廳禎彩堂緙絲體驗中心看到,一些年輕學徒正在潛心學習,他們在非遺大師的悉心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就能掌握基本技能。

  平江路就像一幅“雙面繡”,既傳統又現代,既古老又年輕:網紅店開在小巷老宅,舶來的咖啡店豎起古色古香的招牌,古老的非遺和潮流的飾品擺在同一櫥窗,蘇州評彈與吉他民謠聲聲呼應,“煙火氣”與“文藝范”相得益彰……

  蘇州在非遺數字化保護、傳承、創新上還有更多亮點。2020年起,姑蘇區首創實施“古城細胞解剖工程”。文保工作人員將古城的傳統民居、構築物等看作是一個個“細胞”。他們走進一間間老宅,採集門樓、界石、碑刻、古井等資訊,對54個街坊、14.2平方公里內的房屋、古井、古樹、橋梁進行深度調查;同時收集居民們關於老宅子的“歷史記憶”,為整體保護與更新提供科學依據,並且在數字世界裏再造了一座蘇州的“孿生古城”。

  “姑蘇非遺傳承創新,要面向未來。”蘇州大學東吳智庫首席專家、蘇州大學教授方世南表示,非遺傳承創新的過程,就是將過去、現在和未來貫通起來的過程。為此,非遺要尋找和時代需要、科技創新、大眾審美、日常生活等相結合之處,努力在“非遺+數字”“非遺+文創”“非遺+教育”“非遺+研學”等多樣性文化創意空間中做大做強。

  (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