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黃浦江畔,感受青春躍動

2024-05-23 09:1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選手在參加自由式小輪車比賽。

  王 初攝(人民視覺)

  選手在滑板女子街式比賽中。

  新華社記者 王楷焱攝

  參賽選手在攀岩比賽中。

  新華社記者 許雅楠攝

  5月19日晚,巴黎奧運會資格系列賽上海站在上海黃浦濱江城市公園落下帷幕。在為期4天的比賽裏,來自120個國家和地區的464名運動員在此展開角逐,為爭取巴黎奧運會參賽資格努力拼搏。

  霹靂舞、滑板、自由式小輪車、運動攀岩,4項備受年輕人歡迎的街頭運動,成為本次奧運會資格系列賽的比賽項目。本次奧運資格系列賽不僅首次聚集了4個奧運新興項目,更將體育與音樂、時尚等元素融合在賽場,為觀眾帶來獨特體驗。

  現場氣氛熱烈

  5月18日下午,霹靂舞項目首場海選賽,現場早就座無虛席。參賽選手尚未亮相,幾名舞者率先登臺,用一段精彩的説唱和勁舞烘托出濃濃的現場氣氛。這些舞者並不是表演嘉賓,表演過後,他們恢復了神情莊重的裁判員身份。

  裁判員將比賽現場氣氛帶入高潮,這樣的場景並不多見。現場大螢幕畫面轉向觀眾席,幾名小觀眾在各自座位上隔空鬥舞,一招一式頗見功底,引發全場觀眾喝彩。比賽開始之前,熱烈的氣氛便已洋溢賽場。

  “本次賽事不只是體育比賽,現場元素呈現了新的運動生活方式。”國際奧會奧運會部副部長皮埃爾·弗拉特—巴迪在賽前的“預告”,體現在黃浦江畔的各個賽場。

  作為本次賽事的主題口號,“更年輕、更城市、更開放”的理念也體現在黃浦濱江城市公園的各個角落。走出霹靂舞賽場,便能見到滑板和小輪車運動員在道路上穿梭,比賽時的裝備,賽後便是他們的交通工具。澳大利亞隊小輪車運動員圖希和達內魯蒂還被熱情的觀眾“包圍”,他們與觀眾進行了互動交流。

  從場內到場外,從選手到觀眾,體育賽事以往鮮明的“邊界感”在本屆比賽中變得模糊。弗拉特—巴迪介紹,這樣的氛圍,恰恰是本屆奧運會資格系列賽著重為選手和觀眾打造的體驗,“除了觀看比賽,觀眾還可以近距離接觸、了解這幾項街頭運動。”

  選手展現個性

  “真的很開心!”在5月16日上午的滑板女子碗池預賽中,12歲的鄭好好讓人眼前一亮,作為此次奧運會資格系列賽最年輕的中國隊選手,她在賽場內外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開朗大方、善於表達,鮮明的個性寫在鄭好好的臉上:“別拍這邊,我這邊臉上有傷。”調皮、自信,是13歲的中國隊滑板選手朱沅鈴給人的印象:“我平時訓練就極少失誤,比賽中同樣能做到。”戴上耳機、打開音樂、踏上滑板,則是美國隊滑板選手平森的比賽方式。

  “這4個項目氣質相似,文化契合,場地也可一定程度上共用。都突出音樂元素及個性化表達,同時都是奧運新興項目,在國際賽歷安排方面比傳統項目更靈活。”國際奧會體育部主任基特·麥康奈爾説。

  “喜歡那種騰空時的感覺。”中國滑板隊選手張艷説。在4個項目中,比賽中的路線、動作由自己決定,沒有套路束縛,不同選擇也體現著選手個性,比賽中選手們可以自由搭配穿著。

  5月18日上午,國際奧會主席巴赫來到奧運會資格系列賽的比賽現場,首先觀看了滑板項目的比賽。在3年前的東京奧運會滑板女子碗池決賽時,日本隊選手岡本美紀出現失誤,其他7名選手向她送上安慰,這一幕令觀眾印象頗深。“選手間競爭激烈,但同時他們也是朋友並相互尊重。”巴赫説,通過這些新興運動項目,年輕運動員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探索辦賽創新

  攀岩全能項目5月16日上午進行了預賽,就在中國隊選手駱知鷺奮力攀爬的同時,對面的體驗區岩壁上,15歲的攀岩愛好者關明傑也在努力向頂峰發起衝擊,“期待了很長時間,早就約好了和同學一起來感受一下。”本次賽事,4個項目的觀眾體驗區常常排起長隊,眾多青少年愛好者躍躍欲試。

  讓奧運會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是國際奧會改革的方向之一,本次奧運會資格系列賽則是最新的探索。

  麥康奈爾介紹,近年來,國際奧會不斷嘗試,從東京奧運會項目設置開始,更年輕、更城市化、更體現性別平等的項目在奧運會受到更多青睞。2021年3月,國際奧會正式發佈《奧林匹克2020+5議程》,其中提到要著力打造和推廣奧運會資格賽,進一步提升奧運會的影響力。

  在此背景下,巴黎奧運會資格系列賽應運而生,共設置中國上海和匈牙利布達佩斯兩站,將産生150余個巴黎奧運會參賽名額。5月18日上午進行的女子自由式小輪車首場決賽比賽中,孫思蓓、孫佳琪和鄧雅文分別奪得冠、亞、季軍,“祝賀中國隊包攬了前三名。”巴赫説。上海站的競賽組織、場地條件以及熱情的觀眾,也讓他印象深刻。

  歷時4天,巴黎奧運會資格系列賽上海站精彩落幕,奧運會創新辦賽的探索在此寫下濃重一筆。

  (本報記者劉碩陽、曹玲娟、季芳、王亮、李洋、陶相安)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