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聲為媒 為視障者演繹光影美好
【記者觀察】
以聲為媒 為視障者演繹光影美好
——電影講述師眼中的無障礙電影建設
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
編者按
5月21日是第三十三次全國助殘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康複國際百年慶典致賀信,並在全國助殘日之際,向全國廣大殘疾人及其親屬,向廣大殘疾人工作者致以親切問候。總書記強調,中國對殘疾人格外關心、格外關注,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將進一步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
中國對殘疾人的關心關注、關愛服務,貫穿于全年每一天,體現在生活各方面。其中,“文化助殘”是重要一環。隨著社會發展進步,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殘疾人,渴望著更加豐富充實的文化生活。近年來,在諸多“文化助殘”的探索中,服務廣大盲人群體的無障礙電影受到普遍喜愛。怎樣讓盲人觀眾欣賞電影藝術?讓我們一起走進“盲人影院”,感受光影背後的愛與美好。
北京市豐台區匯愛大廈盲人影院正在放映電影。光明網記者 潘迪攝/光明圖片
電影是一門藝術,能給我們帶來歡笑與感動。如果在電影放映時,眼前只有模糊的光影或大面積的黑暗,該如何去感受電影藝術的魅力呢?看不見,是視障群體面對電影時的無奈。
無障礙電影是一種較好的解決方式——在影視同期聲的間隙,由電影講述師把視障朋友看不到的畫面、字幕等內容講述出來,幫助他們産生“心理視覺”,享受電影藝術的樂趣。
在第三十三次全國助殘日之際,讓我們跟隨三位電影講述師,到不同風格的“盲人影院”裏一探究竟。
北京市紅丹丹視障文化服務中心內,心目影院創始人王偉力(左)正在和工作人員交談。光明網記者 潘迪攝/光明圖片
口述影像館:“像在耳邊講故事”
5月10日,在北京市朝陽區美景東方社區服務站,中國盲文圖書館的口述影像講述員武慧敏手持話筒,為觀眾講述了一部時長近兩個小時的電影——《我不是藥神》。片尾音樂響起,出現了大段字幕。由於字幕包含醫療體制改革等關鍵資訊,武慧敏便像播報新聞一樣讀了起來。她發現,觀眾並沒有像平常在影院裏見到的那樣著急散場,而是繼續安坐著,沉浸在自己的聲音裏。
這是一場由美景東方社區聯合首都圖書館組織的無障礙觀影活動。中國盲文圖書館口述影像講述員會定期到首都圖書館、西城區第一圖書館、各社區等地講電影。武慧敏注意到,這次電影口述讓觀眾幾度哽咽。到場的40多位觀眾中,除了有視力障礙的社區居民,還有一些視力、聽力衰退的老年人。
2011年,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區的中國盲文圖書館設立了口述影像館,每週二上午9點為視障人士口述電影。2017年,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畢業的武慧敏入職中國盲文圖書館,成為一名專職口述影像講述員。目前,武慧敏所在的團隊共有4名專職講述員,館內現有無障礙數字影視資源700余部。
5月16日,口述影像館內放映的影片是《中國乒乓》。一個輕柔的女聲描述著電影畫面的內容,似乎與電影渾然一體。“無障礙電影放映時,口述的聲音要和電影的調性一致,如果能讓觀影者完全忘記口述的存在,就是最好的狀態。”武慧敏説。
來自雲南普洱的楊女士是這場電影的觀眾之一。40多歲的她和來自全國各地的8位盲人朋友一起到北京旅行,口述影像館是此行的最後一站。由於住在偏遠的郊區,她早上5點就起床,和盲人朋友們相互攙扶,轉了幾次車才趕上這場電影。
《中國乒乓》是楊女士接觸的第一部無障礙電影。“解説員就像在耳邊講故事一樣,我能夠清楚地知道每一個動作甚至演員的表情,真是一場完美的電影。”楊女士開心地説,“運動員們的拼搏精神非常打動我,真想去比賽現場為他們加油助威!”
為了讓全國盲人朋友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中國盲文圖書館每年都會組織免費的無障礙電影培訓班,把積累多年的無障礙電影製作經驗傳授給來自全國30多個省區市的殘聯、公共閱覽室等機構工作人員,每期培訓六七十人。
“因為無障礙電影製作的特殊性、有限性,盲人朋友能觀賞的影片往往滯後於正常的院線排片。”武慧敏呼籲,儘量減少視障人士的觀影時間差,“很期待無障礙電影成為電影界的標配”。
在光明影院的“一月一影”放映活動上,視障小朋友入場。光明圖片
光明影院:匯聚高校專業力量
4月22日,北京市盲人學校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北京國際電影節固定公益放映活動。中國傳媒大學光明影院項目團隊為60名盲校學生放映了無障礙電影《狙擊手》。
“到了影片高潮部分,很多盲人學生都哭了。”光明影院項目宣傳組負責人潘悅説,“這部電影情節起伏、音效逼真,盲人朋友對聲音的敏感遠遠超過我們”。
為了讓盲人觀眾有更好的觀影體驗,光明影院會把電影講述的音軌壓到原片中,製作成一個完整的無障礙視聽作品。撰稿、審稿、修改、配音、剪輯、混音……每個環節都要經過反覆修改和打磨,最後還要通過多人多次的審核,製作一部120分鐘左右的無障礙電影,大概需要1個月時間。
潘悅是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在讀博士生,也是光明影院的一名電影講述人。“我們曾做過一個統計,寫一部電影講述稿要按上萬次暫停鍵。一個5分鐘的電影片段,常常要花1個多小時撰稿。”
“中國有1700萬盲人,但日常生活中卻鮮見盲人的身影。因為外部的不便利和自身的心理障礙,很多盲人處於長期跟社會脫節的狀態。”潘悅説,“我們需要做更多事,幫助他們參與到社會生活中,為他們製作電影就是其中之一。”
五年多來,光明影院項目團隊共製作了500多部無障礙電影。每年,他們都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優選片目:2020年,製作了20部精準扶貧題材無障礙電影;2021年,打造“百年百部”計劃,將100部優秀紅色主題電影製成無障礙版本……近年來,光明影院的師生志願者每年都穩定在100人左右。他們還發起成立了光明影院全國高校公益聯盟“百校聯盟”,聯動上百所高校誌願者幫助殘障人士。
讓盲人朋友走進電影院,和普通人同時欣賞新上線電影,光明影院也是先行者。2021年6月28日,電影《1921》在京首映,由光明影院項目團隊配音的《1921》無障礙版同步放映。潘悅説:“這是光明影院一直想做的——讓視障朋友和普通人有同等的觀影權利。”
心目影院:釋放社會公益活力
“突然,右邊的發動機也冒出黑煙。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氣。雷宇關掉發動機,飛機以自由落體的速度直往下掉……”宋怡晨坐在電影院前排最右側,目不轉睛地盯著螢幕,手緊緊攥著話筒,用激動的聲音描述著電影《長空之王》的驚險畫面。
成立於2005年的心目影院是中國第一家盲人公益影院,北京市東城區正陽門外的保利國際影城9號廳是心目影院的駐點,每週六上午9點半為盲人朋友們放映電影。
宋怡晨曾經是心目影院的助盲志願者,出於興趣參加了電影講述的培訓,角色漸漸轉變為一名電影講述人。2020年6月以來,她已經為盲人朋友講了八九場電影,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她自己認為:“我語速比較快,還有些囉唆,甚至有時會和電影臺詞重合。但我的講述比較有個人特色,情感流露也相對多一些,能讓觀眾沉浸在劇情裏。”
心目影院放映的無障礙影片基本與院線同步,講好一部電影無疑是一項挑戰。宋怡晨告訴記者,在前期準備中,電影每放映10分鐘,她就需要用1個小時撰寫手稿,常常要反覆按暫停、反覆看一個情節,一遍遍地修改手稿。
影片結束後,宋怡晨喜歡和盲人觀眾交流,通過他們的反饋,她總結出許多小技巧。比如,一位盲人觀眾告訴她,他腦海裏主角的高矮胖瘦等形象特徵一直是模糊的,他期待更為清晰的主角畫像。宋怡晨表示:“自此之後,我會特別注意把重要角色盡可能詳細地為觀眾‘畫’出來。”
宋怡晨還試著閉上眼睛去感受電影:“當我聽到了窸窸窣窣的聲音,就會思考,這段音頻,我最想了解什麼?這樣的體驗能幫我理解哪些資訊需要及時講述。”
54歲的盲人觀眾張朝華是中國盲文出版社的編輯,也是心目影院的老觀眾,每次都帶著導盲犬“馬鈴薯”來心目影院欣賞電影。張朝華告訴記者:“觀影體驗越來越好了,不僅是影院的無障礙設施越來越完善,社會對殘疾人的人文關懷也越來越細緻。”
掃描二維碼走進“心目影院” 體驗無障礙電影
加拿大留學生劉雨曦觀看了無障礙電影《長空之王》。劉雨曦説:“在國外,很多殘疾人觀眾可以和我們普通人一樣到電影院看電影,只需配上專門針對視障人士、聽障人士的電子設備。我覺得中國的無障礙電影建設很人性化,還有很大潛力可以挖掘。”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 王斯敏 光明網記者 潘迪 光明日報通訊員 豐瑤 張川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