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到尼羅河畔,與歷史對話(國家人文地理)

2023-03-27 10:2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埃及尼羅河畔風景。

  埃及駐華大使館供圖

  埃及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正是埃及的“母親河”,河水灌溉作物、沉積出良田,成為文明搖籃。埃及還北臨地中海,東接紅海,連接這兩片海的蘇伊士運河是世界最繁忙的運河之一。

  埃及“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東西兩面均為沙漠,其中西部沙漠是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廣袤無際的沙漠人煙稀少,坐落其間的綠洲如同散落的寶石。錫瓦綠洲、哈裏傑綠洲等五大綠洲分佈著中世紀時期的遺址,也保留著古老的傳統民俗。

  獨特的地理資源塑造了璀璨的埃及文明。以尼羅河為例,根據尼羅河的定期氾濫,古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曆,並按照曆法從事農業活動。古埃及太陽曆影響了全球紀年法的使用,現在世界各國通用的西曆便源於埃及。

  古老神秘的金字塔、恢宏雄偉的獅身人面像、肅穆莊嚴的帝王谷、精巧秀美的方尖碑……歲月滄桑,埃及瑰麗的文化遺産至今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卡爾納克神廟為例,埃及人不朽的智慧凝結于石像、巨柱之間。在百柱大廳內,134根參天石柱默然矗立,中間12根石柱每根高達21米,需要11個人才能合圍,其餘石柱每根也足有10余米高。即便建築的屋頂已不復存在,但其宏偉的佈局與石柱上精美的雕刻已足以令人驚嘆。除了宏闊的建築奇觀,富於人文氣息的壁畫也吸引著世界各地遊客。壁畫記載著法老們征戰的歷史,鮮花、水果、飛禽、走獸等各種動植物的細節,再現了古埃及的生活風貌。

  幾千年歲月荏苒,埃及見證了諸多王朝的興衰更替,今天的埃及煥發出新的光彩。埃及礦産資源豐富,盛産石油、天然氣、大理石、石膏等。在農業方面,埃及是非洲單位面積産量最高的國家,其中棉花是埃及最重要的經濟作物,被稱為“國寶”。埃及擁有相對完整的工業、農業和服務業體系,其中服務業約佔國內生産總值的50%以上,主要來自旅遊、蘇伊士運河收入等。

  一個古老與現代並存的埃及正在吸引著全球遊客。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