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技于指間 俯仰千年——2022年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側記

2023-03-27 08:57: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王笑妃

  “文物古韻,大國匠心”“匠心陶鈞,相印古今”“文物通古今,匠心傳天下”……走進山西警察學院,路邊飄揚的彩旗上印著許多詞華典贍的標語,比賽氛圍濃厚。3月24日—26日,2022年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決賽在山西省太原市舉行。來自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19名選手會聚一堂,進行最終角逐,共産生一等獎10名,二等獎22名,三等獎42名。

  剛一走進金屬文物和陶瓷文物修復師的實操比賽場館,化學試劑的刺鼻氣味就鑽進口罩。賽場裏“動靜”挺大:尖厲的吱吱聲,是超聲波潔牙機在清潔青銅器上的污垢;清脆的噹噹聲,是小錘在為變形的青銅器整形;刺耳的摩擦金屬聲,是打磨機在去除青銅器上的有害銹;低沉的轟轟聲,是吹風機在烘乾青花粉盒上的膠水……

  雖然氣味和噪聲讓人心煩意亂,還不斷有人在周圍觀摩走動,但選手們仿佛自帶“遮罩罩”,完全不受外界干擾,氣定神閒地在這種環境裏工作共計14小時。他們的目光始終專注地黏在文物上,頭不抬,手不停,心靜如水,從容不迫。

  金屬文物、壁畫彩塑文物、陶瓷文物等的修復師實操比賽中,都需要根據自己抽到的文物的病害情況,定制“個性化”修復方案,並現場完成保護修復。有位修復青銅鼎的選手,一會兒用棉簽蘸取離子水輕輕摩擦,一會兒用牙刷輕柔刷拂鼎身,空氣中霧似的灰塵撲簌簌落下。他的桌下襬了一大桶水,隨著除銹、整形、拼接等修復工序,一桶清水漸漸混濁,而青銅鼎的樣貌變得清晰起來,不由想起杜牧詩“自將磨洗認前朝”。

  本次大賽選擇了一些具有典型病害的文物,以期營造一個更為真實的操作場景。三樓是壁畫修復師比賽區,選手修復的壁畫來自長治市長子縣的寺觀,有的部分已漫漶不清,有的部分尚可見墨繪的虬髯大漢和蒼勁古松。與樓下的喧鬧不同,這裡靜悄悄的,每位選手幾乎如雕塑般靜止,走近才能看到他們手上的細微動作:或是拿著棉簽輕柔地轉動著給壁畫“洗臉”,擦去污垢;或是給壁畫“打針”,將黏合劑緩緩注射到壁畫中,加固顏料層;或是端個小碗,舀一點碗裏的膏狀物體,一點點抹到破損處修補。

  敲擊聲、拉鋸聲、錘擊聲、挖鑿聲……還沒走進木作和泥瓦作的比賽現場,叮叮噹當的“交響樂”就飄進耳朵。走進場館,記者立即被清新的松木香包圍起來。選手們正拿著錛、斧、鋸、刨、鏟、鑿等傳統的木作工具,各顯神通。隨著刨花木屑在他們的腳邊如落葉般堆起,清晰流暢的弧線、嚴絲合縫的榫卯、結構繁複的構件也一件件、一組組地“變”了出來……“你看,沒有一個用電動工具的,全是五花八門的傳統工具。”木作文物修復師比賽項目裁判長、故宮博物院古建修繕中心原主任李永革指著場內説道:“現在電鋸可能鋸得很直,但文物是沒有那麼直、那麼平的。傳統工具其實在古建築上留下許多烙印。讓大家用傳統工具比賽,也是為了最大限度還原文物的原工藝、原做法。”

  場館內靠裏是泥瓦作修復師比賽區域。修復師要從手工磨磚開始,再將磚砌成須彌座的樣式,看起來簡單,其實需要工匠精雕細琢的“細作”,磚和磚之間的縫隙要又細又均勻,還有選手完成了“加分項”——在一塊方磚上雕刻了柿子和如意,象徵事事如意。

  木作和泥瓦作參賽選手大多上了年紀,詢問中得知,很多選手從十幾歲就開始跟著師傅學木作。記者觀察到,他們的手大多粗糙又滄桑,還有很多細小的傷口,而他們使用的工具顯然已跟隨主人“征戰”許久,帶有日積月累使用留下的包漿,見證著他們在工匠技藝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的執著與堅守。

  技于指間,俯仰千年。文物修復師用一雙雙飽經歷練的巧手,持擇一業終一身的匠心,使得國寶重光,繁華再現。

  (光明日報北京3月26日電)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