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博物館之城過大年丨十個北京歷史文化名人探訪點推介

2023-01-30 08:42: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新春佳節將至,在此期間全市文博單位共推出200余項展覽、活動,喜迎廣大市民。北京市文物局向廣大市民推介種類豐富、特色鮮明的“博物館之城過大年”八大系列。今天向您推介的是“十個北京歷史文化名人探訪點”,期待市民朋友在這些展覽和活動中,感受新春佳節的文化氛圍。

  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

  詳細簡介

  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依託北京大學紅樓建立,2021年10月正式掛牌,是“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傳承保護利用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北大紅樓始建於1916年,建成于1918年,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體建築風格樸素,外觀堅實、莊重,主體色彩呈紅色,故名紅樓,原為北京大學文科、校部、圖書館所在地。

  基本陳列:“光輝偉業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覽,圍繞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早期建黨人物,生動展現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的光輝歷史,著力展現北京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主陣地、中國共産黨的主要孕育地之一,在中國共産黨創建史上所具有的獨特地位、獨特貢獻、獨特價值。春節假期,邀請廣大觀眾來館參觀,分享紅色之旅參觀感受,書寫癸卯兔年新春寄語。

  此外,紀念館還將推出“雲遊百年史卯兔開新篇——北大紅樓雲觀展”活動,以“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新文化的策源地”“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青年毛澤東在京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産黨的創建”為主題,進行線上講解,豐富公眾精神文化生活。

  紀念館也將持續通過“北大紅樓”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融媒體平臺分享兔年説“兔”:盤點新文化運動史上的“三隻兔子”、北大紅樓讀書會“何為大學大學何為”等精彩內容,與公眾分享更多北大紅樓內外的故事。

  徐悲鴻紀念館

  詳細簡介

  為了紀念徐悲鴻傑出的藝術成就和對中國美術事業的貢獻,1954年9月26日,悲鴻故居在先生逝世的週年紀念日建成並開放,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座美術家個人紀念館。

  1959年在悲鴻故居的基礎上更名為徐悲鴻紀念館,幾經變遷,如今嶄新的徐悲鴻紀念館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北大街。

  館中收藏了徐悲鴻先生創作的國畫、油畫、素描以及書法等作品一千二百餘件和徐悲鴻先生收藏的名畫一千一百餘件以及一萬餘件珍貴的美術資料。紀念館共有四層展廳,一層為故居復原,二層、三層主要展出徐悲鴻先生的作品,四層為臨時展廳。

  1. 海上客次——徐悲鴻收藏繪畫展

  展覽簡介:即將於2023年1月16日在徐悲鴻紀念館四層展廳開幕,本次展覽首次梳理匯總了徐悲鴻收藏中的海派作品,共展出40余件套館藏作品,展期3個月。

  本展覽為徐悲鴻紀念館收藏系列展覽第三期,徐悲鴻紀念館擬打造“大師眼中的大師”系列展覽品牌,全面梳理館藏徐悲鴻收藏作品,針對徐悲鴻與近代美術名家的交往繼續深入挖掘並研究策劃相關學術展覽,進一步活化藏品,提升館藏展覽的科研學術性。

  2. “虎兔嬉春”

  將於1月20日(臘月二十九)通過徐悲鴻紀念館微信公眾號發佈。活動將線上上帶領觀眾賞析館藏文物《虎與兔》,感受大師繪畫作品中的傳統元素,喜迎兔年,並由專業老師在視頻中指導繪一幅生肖兔,增添過年氣氛,感受繪畫樂趣。觀眾可憑自己的創作的《生肖兔》作品,到館領取小禮品。

  3. 雲看展丨走進大師徐悲鴻的海派收藏

  將於1月23日(正月初二)通過徐悲鴻紀念館微信公眾號發佈。由講解員通過雲看展的方式,帶領觀眾線上參展。

  4. 新春納福送“福”字

  大年初一、初二,將為前十位進館的觀眾送上“福”字,恭賀新禧,增添福氣。

  5. 專場講解

  春節期間,講解員將為觀眾提供免費講解,帶觀眾走近大師作品,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

  6. 元宵節線下活動:小馬燈

  該活動以徐悲鴻先生代表性畫作“馬”的形象為設計核心,結合傳統紙燈製作工藝設計而成。活動中,觀眾既可了解到傳統花燈等傳統文化內容,又可欣賞到大師作品,並動手製作完成小馬燈,為節日增加喜慶氛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詹天佑紀念館

  詳細簡介

  詹天佑紀念館坐落在舉世聞名的八達嶺長城風景區,建築于中國人自己勘測、設計、施工和運營管理的第一條國有幹線鐵路——京張鐵路八達嶺隧道上方,是為紀念中國民族鐵路事業的奠基人、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先生所建造的一座專題紀念館。

  詹天佑紀念館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共和國開國上將呂正操親自選址,于1987年11月6日建成開館。詹天佑紀念館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陳列面積1850平方米,館藏文物以詹天佑歷史照片、工程圖紙、測繪工具、手稿、證章為主,包括反映京張、川漢、粵漢等中國鐵路早期歷史的圖片及歷史文物遺存,有關中國早期鐵路修築史和詹天佑生平業績的珍貴文物達兩千余件。

  “從35公里到350公里的百年逐夢”展覽

  展覽簡介:以中國鐵路之父、愛國工程師詹天佑主持中國人自主設計建設的第一條幹線鐵路——京張鐵路為線索,跨越百年時空,連接了當今中國高鐵建設最新成果“智慧化京張高鐵”。呈現了一幅中國鐵路人敢為人先、自強不息、百年逐夢的壯麗畫卷。

  展覽通過大量珍貴和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實物,如詹天佑後人所捐贈的大量反映其生平的珍貴文物、向國家領導人彙報京張高鐵建設時使用的全線沙盤、京張高鐵八達嶺隧道修建時岩石樣本等,體現了詹天佑與京張鐵路的連結,京張鐵路與京張高鐵的連結,京張高鐵與北京冬奧會的連結。

  展覽通過詹天佑和京張鐵路、京張高鐵的發展,展現了中國鐵路從蹣跚起步到高品質發展的奮鬥歷程,展現了鐵路作為國家交通的大動脈服務保障國家大型賽事活動的能力和鐵路人“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堅強決心。

  魯迅舊居

  詳細簡介

  魯迅舊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魯迅于1924年春天購入後自己設計改建成的,也是迄今在北京保存最完整的一處魯迅的居所。魯迅在此生活了兩年多。

  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他先後兩次自滬返京探望母親,也住在這裡。魯迅在這裡寫下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三本文集和《徬徨》《朝花夕拾》《墳》中的部分篇章。

  1947年魯迅原配夫人朱安病逝後,中共地下黨組織通過北平高等法院查封了舊居,將其暗中保護起來。

  1949年10月19日,時值魯迅逝世13週年之際,舊居正式對外開放。次年3月,許廣平先生將舊居和魯迅生前的藏書、文物全部無償捐獻給國家。

  1. “選擇——錢學森的初心與信仰”展

  展覽時間:2022年11月-2023年3月

  展覽地點: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東平房臨時展廳

  展覽簡介:展覽以“人生選擇”為線索探索錢學森一生的成長故事,劃分為“報國初心”“成就與困境中的家國牽係”“歸國築夢”“兩個身份一個信仰”四部分,意在從錢學森自少年到晚年的四個人生階段中,捕捉他不同時期經歷的一些認識、選擇、成長,探索錢學森對“科學家”和“共産黨員”這兩重身份的理解與構建歷程,試圖走近他、懷念他,探尋他的初心與信仰如何形成、實踐與實現。

  2. 版化萬象——木版年畫展

  展覽時間:1月14日-2月中旬(暫定)

  展覽地點:北京魯迅博物館多功能廳

  展覽簡介:“年”是中國人一種偉大的創造,年畫是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木版年畫,是雕版印刷術與繪畫、民俗及其他藝術有機結合的民間藝術作品,有著悠久的歷史。

  年畫題材廣博,手法多樣,色彩斑斕,地域風格多姿多彩,在民間生活中,是民俗的方式與載體,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表現著鮮明與深切的民族心理,承載著密集的民間美術資訊,是當代中國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産,也是世界文化大觀園裏一支獨具特色的花朵。讓我們在這個喜慶祥和的新年裏,從這些線條流暢、造型生動、主題突出、裝飾性強、畫面完整的文化遺産中感受傳統民俗民風,追憶鄉土情懷。

  3. “魯迅的道路”基本陳列(常設展)

  展覽地點:北京魯迅博物館

  展覽簡介:魯迅説:“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先生對於“路”的詮釋也體現了那一代人雖生逢亂世,艱難求生,但仍能披荊斬棘,勇往前行的鬥爭和前行,打破重重鐵屋,探索救國拯民的方向和道路,這一生而無畏的鬥爭精神,這種甘於奉獻的“孺子牛”精神,也是整個展覽主要向觀眾傳達的內容。

  整個展覽按照魯迅先生一生的足跡,從出生地紹興到南京求學,東渡日本,到回國後紹興、南京和北京,然後南下廈門、廣州,終於上海。尤其是魯迅在北京時期,結合北京魯迅博物館舊居和館藏的特色,增加了不少內容,對魯迅在北京的工作生活足跡都有涉及,是展覽的一個亮點。

  北京郭守敬紀念館

  詳細簡介

  北京郭守敬紀念館位於積水潭北岸的匯通祠內,于1988年建成並對社會開放,為北京市首批免費開放博物館。紀念館自對公眾開放以來先後被授予西城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校外教育協會成員單位及北京市“社會大課堂”資源單位等多項稱號。

  紀念館基本陳列以《世界名人郭守敬·世界遺産大運河》為主題,通過四個主題展廳系統介紹郭守敬一生的功績及其對北京城市歷史發展的貢獻:第一展廳“世界名人郭守敬”,以大事記的形式介紹郭守敬的一生,以及他在天文、水利、曆法等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第二展廳“大都水利開新篇”,介紹郭守敬對元大都水利系統的規劃、建設、作用及其歷史貢獻;第三展廳“通大運河樹豐碑”,介紹郭守敬在貫通京杭大運河中的主要做法及意義;第四展廳“前賢遺珍惠後人”,介紹郭守敬大都治水的歷史遺産對今天的作用與影響。展覽生動地表現了郭守敬在元大都水利建設中發揮的作用,以及京杭大運河貫通的畫卷,通過多種創新的展陳形式,展示了郭守敬在中國古代天文、水利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更用心詮釋了大運河在凝聚民族文化,承載中華傳統方面的巨大成就。

  1. 世界名人郭守敬·世界遺産大運河(常設展)

  2. 非遺伴你過大年——翻花製作

  大年初三(1月24日)上午9:30-10:30,紀念館邀請到翻花非遺傳承人,帶著大家了解翻花的發展歷史,並帶領小朋友們製作一隻漂亮的翻花。

  3. 非遺伴你過大年——花燈製作

  大年初五(1月26日)上午9:30-10:30,紀念館社交部的老師們將和親子家庭一起了解花燈的發展歷史,並親手製作一隻專屬兔子花燈。

  4. 元宵猜燈謎

  元宵節當天,紀念館為大家準備了燈謎及兔子紀念品。

  中國現代文學館

  詳細簡介

  中國現代文學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文學博物館,是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學館是中國現代文學的資料中心,集文學展覽館、文學圖書館、文學檔案館以及文學理論研究、文學交流功能于一身,其主要任務是展示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歷史以及重要作家、文學流派的文學成就;收集、保管、整理、研究中國現當代作家的著作、手稿、譯本、書信、日記、錄音、錄影、照片、文物等文學檔案資料和有關的著作評論,以及現當代文學書籍、期刊等。

  中國現代文學館在巴金先生倡議下,于1985年正式成立。現共有藏品 70 余萬件,其中書籍約 40 萬冊、報刊約 17 萬件、手稿約 3 萬件、照片約 2.4 萬件、書信約 3.4 萬封、字畫約 2 千余幅、實物約 1 萬件,檔案(視頻,音頻等)約 4900 件。對作家整批捐贈的文學資料,建立了以其姓名命名的文庫,目前已經建立包括中國大陸、港澳臺及海外華人作家的文庫共 100 余座。館舍坐落在設計別致的園林中,充滿著濃郁的文學藝術氛圍。在綠樹掩映的園林中,安放著 13 尊由國內一流美術雕塑家創作的或鑄銅、或鋼鐵、或漢白玉的作家雕像,形態各異而傳神。

  翰墨笙歌,筆底風雷——陽翰笙誕辰120週年展

  展覽簡介:陽翰笙是我國早期革命文藝運動的組織者、領導者之一,是著名的小説家、戲劇家和電影藝術家。作為一位革命文藝的開拓者,陽翰笙直接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軍南征和會昌戰役。革命風雨的洗禮堅定了陽翰笙的人生信仰,在進入文藝陣地後他始終堅守著革命初心,不僅躬行于革命文藝的理論探索和創作實踐,更在文藝統戰工作中鞠躬盡瘁,盡心竭力。其時代關懷之深切,革命信仰之堅篤,鬥爭精神之頑強,統戰藝術之高妙,為早期革命文藝事業夯實了成長地基。

  同魯迅先生一樣,陽翰笙以筆為槍,把文藝創作當成反封建反帝國主義的有力武器。他説過:“革命的需要就是我的事業”。他是在文學作品中第一個反映南昌起義、第一個表現士兵、第一個描寫正在進行的工人和農民武裝鬥爭的作家。

  今年是陽翰笙誕辰120週年,中國現代文學館聚焦陽翰笙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電影和話劇創作,展出《天國春秋》《草莽英雄》手稿、早期著作版本以及李可染贈陽翰笙畫作等珍貴藏品,力求呈現陽翰笙在革命與藝術並駕齊驅中的先驅姿態及思想智慧,為當代新人傳遞人生熱情,點亮理想之光。

  郭沫若紀念館

  詳細簡介

  郭沫若紀念館位於什剎海旁前海西街18號,是一個佔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的庭院式兩進四合院,始建於民國初年。1963年11月郭沫若由北京西四大院5號遷入,至1978年病故,在這裡度過了他的晚年。1982年這裡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紀念郭沫若,1988年郭沫若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四合院東西廂房和後罩房兩側的房間現已辟為展示區,以生平為主線,講述郭沫若這樣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86年的風雨人生。四合院北方為原狀陳列展廳,展示了郭沫若的客廳、辦公室和臥室,將他的形象生動立體的展示給觀眾。

  基本陳列展覽

  展覽簡介:在重點保留郭沫若會客室、辦公室等原狀陳列的基礎上,以時間為軸,將郭沫若生平呈現給觀眾。

  李四光紀念館

  詳細簡介

  李四光是卓越的科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教育家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國地質事業的主要領導人和開拓者,周恩來總理稱讚“李四光同志是一面旗幟”。

  為紀念李四光,1989年10月26日,在他誕辰100週年之際,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在李四光舊居建李四光紀念館,前國家主席李先念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2015年10月,李四光紀念館完成改擴建,室內總展示面積近2000平方米,分為東西兩個展區,東展區為李四光舊居,西展區為地質力學研究所科研樓一、二層。展示內容分為光輝足跡、卓越貢獻、事業傳承、精神永存四個主題。

  基本陳列展覽

  展覽簡介:展示內容共分光輝足跡、卓越貢獻、事業傳承、精神永存四部分,展示了李四光的生平和貢獻。

  福州新館

  詳細簡介

  福州新館創建於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為林則徐在京任職期間籌資購置,現為西城區不可移動文物,見證著北京文化的多元多彩。

  2019年6月3日是虎門銷煙180週年紀念日,當年福建新館作為禁毒教育基地,以全新面貌亮相。基於全國禁毒宣傳教育基地和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定位,警示每一個參觀者:珍愛生命,拒絕毒品。

  1、福州新館給大家拜年啦!收集年味——我家的中國紅

  將於1月21日(除夕)通過福州新館微信公眾號發佈。通過線上徵集家裏的中國紅元素圖片,如裝飾點綴、春聯窗花、紅燈籠、全家福等方式,帶領觀眾線上過大年。

  2、分享年味——我家的年夜飯

  將於1月22日(正月初一)通過福州新館微信公眾號發佈。通過線上徵集團圓年夜飯圖片的方式,帶領觀眾線上品味年味記憶、家的味道。

  3、體驗年味——我家的柿柿如意餃子

  將於1月26日(正月初五)通過福州新館微信公眾號發佈。通過線上徵集全家人歡樂包餃子圖片的方式,帶領觀眾線上溫暖過新年,欣賞年味十足全家人包餃子的新年照。

  4、“童賀新春制花燈 福氣滿滿送祝福”

  正月初一,福州新館將招募觀眾線下製作新年國潮兔子燈籠,提花燈慶新春。

  5、“新年新氣象 一路生花”

  正月初三,福州新館將招募觀眾線下製作年宵花,寓意年年有餘,平安喜樂。

  6、“新年八音盒 音你而樂”

  正月初六,福州新館將招募觀眾線下製作新年禮物八音盒,有聲有顏有祝福。

  7、元宵節線下活動:“猜燈謎 話元宵”

  邀請遊客到福州新館參加猜燈謎活動,通過元宵製作等活動環節,讓遊客與觀眾共慶宵節。

  京報館舊址

  詳細簡介

  百年前,《京報》誕生。創辦者邵飄萍是一位傳奇報人,也是一名中國共産黨黨員,他熱情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傳播馬克思主義,謳歌真理,鞭撻黑暗,最終獻出寶貴的生命。

  邵飄萍創辦的《京報》是民國時期著名進步報紙,當年非常具有影響力,它也是中國北方惟一擁有自建館捨得報紙,與上海的《申報》齊名。1925年,《京報》在此設立新址,自建全新的報館,是為京報館。佔地面積118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820平方米。

  京報館于1984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從2019年開始,在完成居民搬遷、房屋修繕、裝修布展後,京報館終於在中國共産黨一百週年華誕來臨之際嶄新亮相,作為北京報業博物館和邵飄萍故居面向公眾開放。這裡將成為黨的新聞工作者追尋初心的精神家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實踐基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新亮點。

  京報館內部包括一棟二層小樓和附屬的兩個小四合院。館內設計了三個相對獨立又有機關聯的展覽。在當年《京報》辦公的小樓裏布設“京報與京報館”展覽:在中國近代以來進步報刊興起中,《京報》作為其中的代表,肩負社會責任,奮力發聲,三起三落,最終湮滅于那個黑暗的時代;在30號小院和32號小院的後進布設“百年紅色報刊”展覽:回顧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紅色報刊從萌芽到壯大的艱辛歷程,充分展現百年來黨報黨刊的精彩華章;在邵飄萍當年生活起居的32號小院布設“邵飄萍生平事跡”展覽:展示其從一位熱血青年成長為進步報人的人生軌跡。

  三個展覽具有內在邏輯關聯,將一份進步報紙的坎坷命運,一個傳奇報人的短暫一生,和一段黨領導下紅色報刊的奮鬥發展史,統一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背景下,使大家深刻領悟,只有共産黨能夠救中國,也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新聞事業才能蓬勃壯大。

  1、《京報館歷史講堂》

  于1月14日(臘月二十三)通過京報館微信公眾號發佈,通過線上視頻的方式,由講解員與京報館名譽館長于潤琦老師講述過年期間中國傳統文化。

  2、上新展陳內容

  京報館以新聞攝影必備道具——相機為主題,更新了展陳內容。參觀者可以邊觸摸實物展品,邊了解百年前記者工作的方法,同時聆聽邵飄萍與他的妻子湯修慧在照相館相識的故事。

  3、元宵節線下活動

  京報館本次結合中國傳統的元宵節燈會習俗,特別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北京宮燈傳承人翟玉良老師,來為一直關注京報館的小朋友和家長們舉辦一次生動的“燈文化”線下講座。

  本次活動將通過非遺大師的講解,加深公眾對傳統燈文化、非遺傳承的理解,同時也是“京報館非遺課堂”品牌活動的開年首秀。

  資料來源:北京地區各博物館

  (北京文博 李俊男)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