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博物館品讀城建歷史

2022-07-05 09:43: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周 緣

  一半是平面手繪線稿、一半是手工木作模型,在蘇州城建博物館的展墻上,古城的地標建築瑞光塔被“解剖”開來,繁麗精緻的鬥栱、出挑深遠的飛檐、端莊秀美的壺門都得到細緻復原,讓這座七級八面樓閣式古塔的內部結構清晰呈現在觀眾眼前。

  日前,蘇州城建博物館開館,這是國內為數不多以“城建”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博物館以蘇州之窗為核心元素,構建了穿越古今的“時光隧道”,連接起“城紀千載”“現代蘇城”“城市生長”“城市客廳”“百館之城”等展廳。

  序廳內,縱橫交錯的《平江圖》上以建築模型組成一個灰色的“城”字,這是蘇州城建博物館的主視覺標誌。博物館坐落于江蘇省蘇州市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佔地面積約為1600平方米,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衛道觀前潘宅為基礎改建而成。

  南宋平江府(今蘇州)地圖《平江圖》藏于蘇州碑刻博物館,是國內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碑刻城市地圖,反映了蘇州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平江路正是繼承了這一特點的傳統街區。與平江路相鄰的巷子裏散佈著許多名人故居。徽商潘麟兆家族的潘宅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規模龐大,裝飾華麗。如今,這座清代富商宅第變身博物館,體現了“讓古城在保護中創新開發”的理念。

  “城紀千載”廳展示了5個微縮模型,始建於春秋的闔閭城、三國時期的瑞光塔、唐代的寶帶橋、北宋的文廟和元代的盤門組合成一幅立體的畫卷。留下這些古建築印記的《吳地記》《吳郡志》等5部地方誌書,《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蘇州城廂圖》等19張電子地圖,述説著蘇州悠久的城建史。

  今年是蘇州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0週年,“現代蘇城”廳以豐富的照片和文獻資料回顧了近半個世紀的城市變遷,一份份泛黃的文件見證了古城保護路線的確立。1986年,蘇州第一版城市總體規劃獲國務院批復同意,確定了“保護古城風貌,積極建設現代化新區”的基本方針。

  76米高的北寺塔守護著古城的天際線,在古城之外,58米高的開發大樓、302米高的東方之門、450米高的國際金融中心相繼建成。“城市生長”廳中,水晶沙盤模型以時間軸串聯起蘇州不同時期的最高建築,展示著不斷刷新的城市高度。

  展廳裏的新媒體交互裝置,讓觀眾沉浸式感受當代蘇州城建的蓬勃活力。展墻上有一排黃色測量儀,透過黑色圓筒裏的目鏡,可以看到橋梁、道路、軌道交通等城市基礎設施的照片。按下“城市科教”按鈕,蘇州博物館、蘇州文化藝術中心、蘇州大學炳麟圖書館等科教領域標誌性建築圖片一幀幀播放。

  見一館而觀百館,探百館而知一城。在“百館之城”廳,一張動態的“蘇州城建圖”佈滿了整整三面墻,蘇州大大小小100多座博物館錯落有致地分佈在地圖上。手掌靠近墻面,國風插畫就會變成360度旋轉的三維動畫。點擊地圖上粉墻黛瓦的幾何形建築,由建築大師貝聿銘主持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拔地而起;點擊10個近似正方體的盒子形建築,去年9月開放的蘇博西館落成封頂。在這裡,觀眾可以“雲遊”蘇州的百館百園與名人故居,將城市整體風貌盡收眼底。

  蘇州市住建局辦公室主任孫旻表示,蘇州城建博物館的設計充分體現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也體現了城市建設者的匠心,對當前蘇州推動古城保護、城市更新以及古建老宅活化利用具有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