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家也能過一把戲癮”(網上中國)

2022-07-04 10:0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看話劇、聽戲曲、看演唱會……線上觀看文藝演出的形式越來越受歡迎。許多人透過手機螢幕感知戲劇的魅力,與親朋好友線上分享聆聽古典音樂會的喜悅。多種藝術樣式運用數字化手段創新表現形態、豐富數字內容,不僅滿足了大眾的文化生活需求,也為文化産業數字化發展探出新路。

  好戲連臺人氣旺

  打開投影儀、調整好幕布,準備好零食和飲料,關上大燈,點亮小燈帶……6月26日晚,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小蔡和同學們相約一場線上的畢業歌會。這天,人民日報新媒體舉辦“追光向未來”畢業雲歌會,在歌聲裏,為青春見證、為未來祝福,吸引了許多網友線上觀看。

  防疫期間,越來越多的文藝演出走上“雲端”,越來越多觀眾也習慣於“隔屏”觀賞“雲演出”“雲劇場”。

  6月12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迎來70歲生日。鎮院之寶《茶館》當晚首次實現8K技術錄製、超高清實時直播,線上觀眾得以與現場觀眾同步收看。據悉,北京人藝70週年紀念版演出名家雲集,成為連日來社交平臺上刷屏的討論話題。

  北京人藝的系列線上“經典劇目放送及導賞”活動,不僅讓未能搶到票的北京觀眾得以觀賞到人藝經典劇目,也讓全國各地的劇迷們足不出戶就能看到優質話劇。“幾年前去北京出差時,朋友帶我看過一次人藝的現場話劇,今日重溫,回味無窮”“週末晚上通過螢幕就能看老戲骨們‘飆戲’,非常享受,希望這樣的活動多一些”“在家也能過一把戲癮”……直播間裏,不少觀眾留言表達對人藝作品線上直播的喜愛之情。

  如今,打開視頻平臺,很多話劇、音樂劇、電影、演唱會等文藝演出可以線上觀看,好戲連臺、精彩紛呈,線上觀看人數也屢創新高。以國家大劇院為例,從2020年4月11日推出首場線上演出開始,國家大劇院至今已推出120余場線上演出,包括音樂會、歌劇、舞蹈、話劇、戲曲等多藝術門類。截至目前,國家大劇院線上系列演出全網總點擊量累計超34億次。

  內容形式有新意

  與線下實地觀看演出不同,“雲演出”不只是用錄影機拍下來、把舞臺搬到線上那麼簡單,在內容、形式等方面也都有新的轉變。

  點擊螢幕上的節目單,可以了解整場演出的內容和進度;點進線上演出的連結合集,能跳轉到其他正在進行戲劇直播的賬號,在不同的演出中切換選擇;5G和超高清視頻技術的運用,讓交響樂團悠揚的旋律猶在耳畔;線上上“智慧劇場”裏,拖動螢幕,就能從任意角度觀看表演、欣賞細節……得益於新的技術,網友的線上觀影體驗不斷升級。

  不少觀看了北京人藝《茶館》直播的觀眾表示,線上呈現的畫面非常清晰,能看清楚演員們粧容,還有非常細微的表情、動作,像是坐在最佳觀影位置。此外,近景和全景的切換,讓觀眾擁有了更為豐富的視角,可以全身心體驗話劇的魅力。

  線上演出的互動性也讓觀眾參與感滿滿。觀看線上演出時,網友可以隨時給主播留言點讚,還能與評論區的其他網友交流互動。國家大劇院為每期的線上演出策劃了演前導賞,從專題記錄式、直播式、訪談式,到探秘式、導覽式、多語種導賞,結合網友的欣賞喜好,不斷創新導賞內容與形式,形成線上藝術普及的個性化服務。

  推進文化數字化

  專家認為,對廣大人民群眾來説,線上演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首先是打破時空限制,降低文化消費成本,讓隨時隨地觀看文藝演出成為可能。從另一個角度看,線上演出的流行,也讓更多文化內容被看見。不少人在觀看線上直播後對相對小眾的戲劇形式産生興趣,還有許多年輕觀眾喜歡上了戲曲等傳統藝術。

  對於“雲演出”“雲劇場”的走紅,天津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副教授馬廣洲認為,作為演出業的分支、新興業態,線上演出並非線下演出的衍生品,也不是替代方案或輔助手段,而是創造了演出業的新空間、新場景、新模式,既能直接面向傳統觀眾,也能吸引新的受眾群體。

  業內人士説,線上演出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作為傳統的舞臺藝術,文藝演出歷來注重讓觀眾在現場感受舞臺的氛圍,但線上展演的新形式以及各種新技術的出現,提供了更廣闊的發揮空間,從業人員應該抓住機遇,做好數字化內容,將更美更精湛的藝術呈現給觀眾。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創新文化表達方式,推動圖書、報刊、電影、廣播電視、演藝等傳統業態升級,調整優化文化業態和産品結構。鼓勵各種藝術樣式運用數字化手段創新表現形態、豐富數字內容。培育以文化體驗為主要特徵的文化新業態,創新呈現方式,推動中華文化瑰寶活起來。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王學斌認為,文化數字化戰略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效路徑,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好揭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