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在北大紅樓揭牌

2021-10-02 10:55: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在北大紅樓揭牌

  7款紀念封10張明信片勾勒紅色序章

  本報訊(記者 武文娟)昨日上午,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揭牌儀式在北大紅樓舉行。北京青年報記者從現場了解到,中法大學舊址于當日正式對外開放。此外,“紅心向黨”書畫展也同步在北大紅樓展出。

  據介紹,紀念館主要承擔北大紅樓等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保護、文物管理、展覽陳列、宣傳教育、學術研究等工作。紀念館將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將以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學術立館、社教興館、文保強館、科學治館”為工作路徑,充分用好“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構建開放的學術研究平臺,積極利用先進科技手段,做好文物保護、活化利用,強化紀念館的社會教育功能,為紀念館的發展提供動力,力爭把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建設成為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革命類紀念館。

  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紀念封和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明信片也于昨天正式發佈。據介紹,這套作品是聯合中國郵政集團,為進一步豐富黨史學習教育宣傳形式,不斷提升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的傳播力、影響力,生動傳播紅色文化,而精心設計的。

  紀念封以北大紅樓主體建築形象和主題展內容為設計元素,首套推出7種樣式,分別為“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新青年”“五四運動”“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犧牲的部分黨員”“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明信片圖片集中展現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的風貌,首套共10張,分別為“北京大學紅樓”“北大二院舊址”“《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中法大學舊址”“陶然亭慈悲庵”“京報館”“北京李大釗故居”“李大釗烈士陵園”“長辛店二七紀念館”“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舊址”。“我們還設計了7種樣式的郵戳,大家可以在北大紅樓院內文創商店體驗。”張愛軍説。

  據了解,自6月29日北大紅樓對外開放以來,累計接待觀眾近10萬人次,有效發揮了紅色資源的社會教育功能。

  亮點

  中法大學舊址昨起正式對外開放

  昨日上午,中法大學舊址舉辦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專題展”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歷程專題展”正式對外開放,這也意味著中法大學舊址也同步正式對外開放。

  中法大學舊址為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重點保護提升項目之一,位於東城區東黃城根北街甲20號。其前身是民國初期的法文預備學校,1920年改稱中法大學西山學院,原校址在西山碧雲寺。1925年,文科遷至此處。據中法大學舊址管理單位北控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中法大學舊址是一處西式結構、中式瓦頂的中西合璧建築,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經過前期文物修繕和一年多的展陳布展,屬於首次面向公眾開放。

  在中法大學舊址內設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專題展”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歷程專題展”兩個展覽,面積共約3700平方米。展覽融入百年建築,通過大量文獻文物、圖片資料、藝術作品,結合歷史場景復原、沉浸式閱讀享受、多媒體影音體驗等展陳形式,全面系統展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使觀眾感悟百年黨史蘊含的真理力量,使中法大學舊址所承載的重要歷史重新煥發光彩。

  中法大學舊址,將於每週二至週日開放(週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實行實名預約制。觀眾可提前7天,通過“北大紅樓”或“中法大學舊址”微信公眾號進行預約參觀。

  60余幅紅色書畫作品亮相北大紅樓

  昨天上午,由北京市文聯、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主辦,北京市美術家協會、北京市書法家協會承辦的“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紅心向黨’北京書畫名家邀請展暨書法作品捐贈儀式”在北大紅樓舉行,此次展覽是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的系列文藝活動之一。

  據介紹,本次展覽展出的60余幅書畫作品是從上百位首都書法家、美術家作品中遴選,創作者們緊扣時代脈搏,謳歌中國共産黨100年艱苦卓絕,奮力開拓取得的豐功偉績。在這裡不僅可以通過畫作回顧“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時的場景,感受鑼鼓喧天、紅旗飄揚的《歡歌樂舞慶大典—1949》,還可以通過一幅幅遒勁有力的書法作品共燃信仰之光。

  值得一提的是,國畫作品《五四先驅》將李大釗、魯迅等五四先驅人物通過創意的方式,將其肖像與生平介紹融為一幅作品。遠看為人物肖像,近看則可看到在肖像中疊加了先驅們的生平介紹。

  在昨天的活動中,北京市文聯還向北大紅樓紀念館捐贈100幅書法作品,此次展覽中的書法作品均在其中。據了解,本次展覽于10月1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展覽地點位於北大紅樓四層東側,展覽將持續至今年年底。

  本組文/本報記者 武文娟

  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