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進新時代 文化新傳承】延續文化創新,堅定文化自信

2018年02月09日 11:16:00來源:光明網

  【編者按】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報告共分十三個部分,其中第七部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明確提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特別推出“走進新時代 文化新傳承”系列評論,從“堅定文化自信”“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重視傳播手段,講好中國故事”“推動文藝創新”“加強文藝隊伍建設”等不同角度,對黨的十九大報告進行相關解讀,對2017年的文化工作進行適時盤點,以饗讀者。

  作者:方 明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靈魂。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方面著墨頗多,報告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走進新時代 文化新傳承】延續文化創新,堅定文化自信

  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孕育出燦爛多元而別具特色的中華文明,不僅構成了我們當代文化、文明發展的基本底色,也解決了“我們從哪來,要到哪去”的根本性問題。我們身處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深入血脈的基因,是展現“和而不同”的載體所在。

  無論古今中外,文化都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難以被複製的軟實力與魅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但這種繼承和發揚,並不是閉門造車和概念空想,更不是“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十九大報告對此提出了基本準則和要求: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創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實現文化的繁榮興盛,首先要以卓越的文化追求和看得見的文化成果來堅定文化自信。十九大報告要求,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同時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準創作人才。十八大以來,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逐漸增強,如《戰狼2》等主旋律電影拓展了中國電影新廣度,也成為展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激勵著更多文化創作者精益求精。

  發展文化事業,離不開適合文化創作和文化市場發展的體制機制。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這其實提出了兩個方面的原則問題:一是文化繁榮要有相適應的文化制度,二是發展文化需要讓民眾享受到文化發展進步的成果。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只有將文化發展與民眾的文化需求相結合,才能催生文化發展和創新的源源不斷之動力。

  在全球化時代,隨著中國經濟和文化實力的增強,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對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展現文化認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九大報告也要求,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但無論是對外講好中國故事,還是對內增強文化凝聚力,都離不開中外文化的對話交流。應該看到,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舞臺所要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這其中必然需要與他國文明和文化有更多交流、互鑒。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本就是在持續的兼收並蓄中形成併發揚光大的。而在新時代,中國要扮演好更大的角色,中國文化要獲得新的輝煌與世界認同,吸收和借鑒人類的優秀文明成果,已越來越重要。

  文化吸引力和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根本的閃光點和魅力所在。一方面,要勇擔繼承的使命,站在五千年文化積累的肥沃土壤之上,文化創新才能找到不竭的資源;另一方面,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開放姿態,我們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加堅定。也唯有不斷的繼承與開放,新時代的文化發展,才會讓我們收穫更多的文化成果,享有更新、更大的文化榮光。(方 明)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