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考古專家在吉林發現新石器時代“百米大宅”

2018年02月08日 11:02: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長春2月7日電(記者 劉碩)考古專家近日公佈了吉林長山遺址近兩年的發掘成果,在遺址內共發現20余座房址和大量墓葬、灰溝等遺跡,其中一座房址的面積達到近百平方米。專家表示,同時發現如此大量且面積較大的房址,將有助於更好地揭示古代東遼河流域的歷史面貌。

  長山遺址位於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小城子鎮長山村。據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副教授方啟介紹,在2017年秋季進行的發掘中,考古人員在長山遺址共發現23座房址和10座墓葬,還發現了299個灰坑和10條灰溝,遺跡年代主要分為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遼金時期。

  在編號為F001的新石器時代房址中,考古人員測量該房屋面積達到近百平方米,是所有房址中面積最大、房內遺跡發現最多、堆積中包含物最為豐富的房址。在該房址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陶片、動物骨骼、石器、骨器、可復原陶器、玉器以及陶塑人像,房址內還發現了18個灰坑和8個灶等遺跡。

  對於這座“家底”如此豐厚的房址,方啟表示,面積達到近百平方米的房址在新石器時代並不多見,在同一房址內發現如此豐富的遺物和遺跡,在該地區考古發掘中也實屬難得。“從房址的結構、出土的文物等分析,推測這座房址是幾代人長期居住並使用的房址。”方啟説。

  除了“祖傳”的“百米大宅”,考古人員還在發掘區域內發現了面積不等的20余座房址,每座房址的推測使用功能也不盡相同。

  “在一個遺址內發現20余座房址,這對於東遼河流域考古具有重要意義。”方啟説,通過比較房址的形制、房內遺跡及包含物等情況,連同發現的灰坑、灰溝和墓葬等遺跡,有利於了解古代東遼河地區的經濟形態、環境演變以及人類生活環境、人地關係演變等內容,為探討東遼河流域與周鄰地區的文化互動關係提供了新的材料。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