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非遺

崖州民歌

2013年09月30日 17:13:32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所謂“崖州民歌”,指的是用客語方言咏唱、格律異常嚴謹且自成一體、蔚起于古崖州“西六里”鄉間並向四週傳播的一種漢語民謠。崖州民歌是海南民歌的古老歌種之一,流行在三亞、樂東黃流及古崖州屬地。

  崖州民歌形成有兩大要素:一是中原移民不斷遷入,把各地民歌傳入崖州;二是移民遷入崖州經過長期共處,形成了崖州的鄉音方言,民風民俗,隨之便演化或産生語言通俗、鄉音濃重、又相當具有地方特色的崖州民歌。

  崖州民歌有明顯的佛教“齋歌”和唐詩的印記。唐代佛教傳入海南,最早在今三亞市崖城鎮(即古崖州)建有佛廟“大雲寺”,唐僧鑒真第五次東渡日本因颱風襲擊漂泊至振州時(即後來的崖州),就住在該寺,傳播佛教文化,唸唱“齋歌”(俗稱)。崖州民歌的嗟嘆調就出自齋歌,崖州民歌的歌詞接近七言唐詩,顯然是受了唐詩的影響。

  隨著時代的發展,“三七句”、“長藤句”等演唱形式打破了崖州民歌原來4句28字的框架結構,慢慢發展為30-40字不等。民歌演唱的場合不限,田間地頭、屋前院後都能盡情放歌。

  崖州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歌詞多為七言,從人文歷史、風光景色到生産勞動、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無不涉及。已發現的敘事長詩不下百首,是崖州民歌中的瑰寶。崖州民歌曲調優美動聽,有號子、叫賣調、拉大調、柔情調、嗟嘆調、哼小調等。常見的曲目有《十送情郎》、《梁生歌》、《張生歌》、《孟麗君》、《駐春園》等。

  這種以口頭傳唱和手抄文本流傳至今的民間歌謠,是崖州人民在生産、生活中抒發感情、唱頌美好生活的民歌,是樵夫平民漁翁百姓之歌。

  崖州民歌的內容一般有長篇敘事歌,生活長歌,短歌和對歌四大部分。長篇敘事歌(俗稱歌封或大朝歌),這一題材的民歌每部都是一部敘事長詩;長歌(俗稱歌牌),這類民歌的代表作有《貧家織女怨》、《十道情郎》等;短歌(俗稱歌仔)以七言四句體為一首,短歌多為即興吟唱歌,精品極多,傳唱範圍廣,如《觀音填海歌》;除此之外,還有對歌(俗稱答歌),民間對歌藝人具有很強的口頭即興創作能力和應變能力,對歌內容隨意,即興唱答通宵達旦對唱不停,在民間文化中堪稱一絕。

  崖州民歌格律嚴謹,在每一首(或每一段)的四句歌辭中,要求第一、二、四句的尾音都要押韻(首句亦不許脫韻)。四句尾音的音調,也順次嚴格規定為入聲(或陰平)、陰平、入聲、陽平。即除第一句的尾音稍可通融外,其餘三句的尾音音調都不許更改。除了尾音,別的字音也須盡可能符合平仄。而對各句第四個字的音調要求尤嚴。此外,每一首(或每一段)中的四個尾音均不準彼此重復。總之,就韻律而言,它比絕句或竹枝詞還嚴格。

  由於很少摻雜市場因素,缺乏市場推廣使得包括崖州民歌等藝術形式的推廣之路越走越窄。如同我國眾多古老民間藝術文化一樣,崖州民歌同樣面臨著嚴峻的藝術傳承問題。在現代化潮流的衝擊下,這種民間音樂難與來勢洶湧的流行音樂相抗衡,如不及時搶救保護,就會隨著傳人的離去而消失。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崖州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責任編輯:馬小璇]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