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一分會場  >  發言人觀點  > 正文

夏登傑:試論《黃帝內經》養生法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聯繫

2012-10-29 15:20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養生,已經成為當今人類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養生,即保養生命的意思,又稱攝生、道生、保生等。它是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目的的一种醫事活動。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貫穿其中的代表著作可謂數不勝數,如:《論語》、《道德經》、《易經》、《六祖壇經》。中醫學,作為研究人體生理、病理、疾病診斷和防治以及養生康復等理論方法的一門獨具特色的醫學科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黃帝內經》,作為中醫理論之淵藪,更是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探究《黃帝內經》養生法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聯繫,不僅有助於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更有助於深入體會《黃帝內經》養生法的內涵。《素問.上古天真論》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裡提出了養生七法:一是“法于陰陽”,即順應天地自然變化規律;二是“和于術數”,即恰當使用修身養性之術;三是“食飲有節”,即注意飲食調養;四是“起居有常”,即調適起居作息;五是“不妄作勞”,即勞作適度;六是“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七是“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實為養生真諦。筆者撮其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論述: 

  一、“法于陰陽,和于術數”的養生法則 

  《黃帝內經》認為,日常養生保健必須遵循“法于陰陽,和于術數”的總原則。 

  所謂“法于陰陽”,就是按照自然界寒暑往來的陰陽變化規律。人在春夏季節要順應自然界規律調養陽氣,在秋冬季節要順應自然界收藏的規律調養陰氣。高世拭曰:“聖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指出在指導養生中,應順應四時陰陽特點來保健。舉夏季為例,夏季“天地氣交,萬物華實”。人體要順應陽盛長養之氣的特點,使心氣長旺,提高抗病能力。應鍛鍊形體,堅持室外活動,行日光浴。調節情致,積極進取,勿生懈惰厭倦之心,以使陽氣宣散于外。調節起居,晚睡早起,午睡不可太久,注意避暑,尤忌過於趨涼。調節飲食,宜清淡,忌油膩,多食營養豐富的蔬菜、瓜果之類,但不宜過涼。     

  所謂“和于術數”, 就是根據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進行調養鍛鍊。在運動養生時,一定要堅持“和”的原則,既不能太過,也不要不及。《黃帝內經》不但強調以“靜”養神,同時也非常重視以“動”養形體(動以強身)。所謂動,就是指各種鍛鍊身體的運動方法,也就是《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説的“術數”,它包括了吐納,導引,按蹺,散步以及各種體育活動。《呂氏春秋》説:“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正如健康諺語所雲:“常鍛鍊,抗衰老,量力行,勿過勞”。 

  因此,如果我們熱愛生命,如果我們嚮往健康,如果我們珍惜自己,那麼,我們就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認真地去遵循“法于陰陽,和于術數“的養生總原則,這也是整部《黃帝內經》都在詮釋的八個字,對每個人的保健養生都具有指導意義。 

  二、“居處依天道、飲食遵地道”的自然之道 

  飲食是人體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是保持機體健康的一大要素。首先應“謹和五味,食宜清淡”。《黃帝內經》非常強調多樣化飲食,極力反對偏食、偏嗜五味。主張人體生命必須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飲食五味對五臟具有滋養作用,但如果過於偏嗜某一味,就會造成五味失衡,營養失調,而對身體産生危害。所以,在日常飲食以及飲食養生中,五味調和是最基本的法則。故《素問?生氣通天倫》一再強調指出:“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現代飲食宜以清淡為主:倡導“三少一多”即少脂,少鹽,少糖,多素。其次要“定時定量,寒溫適中”。《內經》極力主張飲食應當適量,反對暴飲暴食,反對飲食過量或不足。飲食的溫度,不可過熱,也不可過涼,要做到寒溫適中。正如《靈樞?師傳》所説:“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至邪僻也。”有健康諺語雲:“調飲食,莫過飽,心不順,賞花草”。     

  研究表明,現在大多數疾病都是由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導致的。與古人相比,現代人少了很多禁忌,哪都敢去,什麼都敢吃,生活內容豐富多彩,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是一種進步,但從養生角度來看,這給我們的健康帶來了很多隱患,為很多疾病的入侵打開了缺口。不過,想避免疾病的侵襲也不是很難。 

  《黃帝內經》載道:“(黃帝)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是在告訴人們,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飲食法地道,居處法天道。 

  飲食法地道,其中“地道”指節氣,也就是説我們平時吃東西要遵照節氣規律去吃,儘量吃應季節食品,這才是正確、健康的飲食觀念。由於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和人民生活的大幅度提高,夏季的冬季同樣能輕易地得到,使得人們對飲食上的季節觀念越來越淡薄,從而忽略了食物本身的屬性。比如西瓜,其本性寒,應在炎熱的夏季食用,以平衡陰陽、中和暑熱,但現代人總喜歡在冬季食用,給本來寒冷的環境更增添了幾分寒意,很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 

  居處法天道,其中“天道”指日夜,是指人的起居應該順應天地運轉的自然規律,天亮就起床,讓人體自身的陽氣與天地的陽氣一起生發。經常賴床的會有這樣的感覺,躍然早晨比平時多睡一會兒,但是起床後並沒有精神抖擻,反而不如早起的時候舒服,這就是由於賴床使體內陽氣沒有生發的緣故。同樣,天黑了就應該睡覺,不要貪戀夜生活,不要經常熬夜,這樣才能使陽氣潛藏起來,以陰養陽。此外,生活水準的提高也讓很多人過著一種恒溫的生活,夏天熱了可以開空調,冬天冷了有暖氣,鮮有機會出汗或感受寒冷,違背了自然規律的人們必然會受到懲罰,於是,一些所謂的“富貴病”接踵而至,讓人們在享受高品質生活的同時也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一些人也意識到了生活中的這些問題,於是開始想方設法加以改變和彌補,如很多城裏人開始利用節假日去郊外享受大自然,到農莊從事一些體力勞動,以緩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帶給自己的危害。《黃帝內經》除了強調要按一日之中的陰陽消長規律進行作息外,還強調要按四時生長收藏的規律進行作息。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説:“春三月,此為發陳,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謂蕃秀,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這些都是在“天人合一”整體觀指導下四季不同的作息規律,只有這樣順應天地四時陰陽變化進行起居作息,才能使機體陰陽氣血與天地陰陽變化保持一致,做到“順四時而適寒暑”,從而保持機體的勃勃生機。從本質上講,這其實就是人們在長期遠離自然以後的一種本能反應。 

  由此可見,“居處依天道,飲食遵地道”是最基本、最樸實的養生概念,也是養生的真諦所在,任何時候都不容忽視。長久保持這些合理的作息規律,自然會有益機體健康,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