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一分會場  >  發言人觀點  > 正文

史寶欣:人口老齡化與養生文化

2012-10-29 15:17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內容摘要】 

  本文從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及應對策略、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內涵和外延,以及如何科學養生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等方面,對人口老齡化與養生文化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提出適度養生和個體化養生的科學養生理念,對老年人科學養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人口 人口老齡化 養生 養生文化 

  【正文】 

  學術界通常將老年人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日益增高的現象稱為人口老齡化。國際上將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7%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隨著人類的醫療、公共衛生事業的不斷進步、教育水準的明顯提高和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以及生育率的不斷下降,由此産生了人口老齡化現象。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及展望 

  我國2010年進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達1.78億,佔總人口數量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時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接近1.2億,佔總人口的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時上升了1.91個百分點,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不斷加快。 

  早在1999年我國就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佔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目前我國處在老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的發展階段。到2015年以後我國將進入人口老齡化迅速發展時期。預測顯示從2015~2035年的20年裏,中國老年人口比例將會增加一倍,將佔總人口的20%。此後一段時間,老年人口將佔中國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到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17%,人口總量達到2.48億,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人超過3000萬。2020年以後我國將進入加速和重度老齡化發展階段,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高齡老人將達9500萬。高齡老人佔老年人比重將從目前的1/8增長到2050年的約1/4。2051~2100年我國老年人口比重維持在總人口的30%以上,總量將達3~4億。 

  根據聯合國最新的人口數據預測,2011年以後的30年裏,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呈現加速發展態勢,60歲及以上人口所佔比例將年均增長16.55%,2040年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將達28%左右。在此階段,中國開始全面步入老齡化社會,到2050年60歲及以上老人比重將超過30%,社會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預測到203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所佔比例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在整個21世紀,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將一直維持在一個較高的發展水準。 

  二、應對人口老齡化老年人的應對策略 

  縱觀人的生命歷程,成功的老齡化一定是有準備的老齡化。無論是老年人、家庭還是社會都應為重度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做好充分的準備。對於老年人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準備工作: 

  (一)健康準備 

  長壽不等於健康,健康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況,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年度報告中曾經指出:單純壽命的增加而不是生命品質的提高,是沒有價值的,即健康壽命比壽命更重要。對於老年人的健康同樣要求我們要從全部生命歷程的觀點出發推進健康老齡化。身心健康構成了老年人活動能力的基礎,因此全體社會成員應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好健康方面的儲備,提倡科學生活方式,科學養生。 

  (二)文化準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社會變遷過程中傳統的孝道文化正經歷著巨大的挑戰,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構建和諧的代際關係,探索“文化養老”的新路徑是當代社會的巨大挑戰。成功老齡化的文化儲備就是要樹立以尊老、敬老、安老為核心的文化取向,大力弘揚孝道文化和養生文化,通過制度創新和制度安排,建設好和諧人際關係以實現成老齡化社會目標。 

  (三)科學準備 

  1982年在維也納召開的首屆世界老齡大會以來,國際上先後提出了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成功老齡化等重要主張。積極老齡化是一個全球戰略,其含義是老年人在自身整個生命週期中不僅要在軀體、社會、心理等方面保持良好狀態,還要積極面對晚年生活繼續為社會做有益的貢獻。 

  在二十世紀60年代初,美國學者曾提出“成功老齡化”概念。1997年召開的七國集團丹佛會議上曾提出過“積極老齡化”的主張。1999年歐盟召開了積極老齡化國際研討會。在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發起了“積極老齡化的全球行動”。2002年國際社會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了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在會上重新提出了“積極老齡化”的戰略主張。積極老齡化是對聯合國提出的老年人五項原則,即獨立、參與、尊嚴、照料和自我實現的概括性闡述。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積極老齡化政策框架要求在三個方面採取行動, 即健康、參與和保障。積極老齡化要求全社會應以積極態度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出應對措施,切實尊重老年權利,採取積極行動使社會保持活力實現和諧發展。 

  三、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涵義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歷史中,身心和諧、健康長壽一直是人們追求和嚮往的美好目標,中華養生文化在歷史進程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中國的養生文化匯集了我國歷朝歷代防病、健身與養心的眾多方式方法,融合了儒、道、釋及諸子百家的理論和思想精華。 

  (一)中國養生文化的起源及其歷史沿革 

  中國養生文化源遠流長可以上溯到商代。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許多關於養生方面的表述。當時的人們在生病、分娩時都會祈禱祖宗與神靈的庇祐;在日常生活中,關於吉兇禍福與健康狀況等事宜,也會不時占卜求問,或舉行各種形式的祭祀活動,以祈求吉祥。除了上述記述古代先民祈求吉祥和健康的文字外,在甲骨文中還發現了有關個人衛生(如沐浴)和集體衛生(如“寇帚”,即大掃除)之類的記載,這説明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衛生習慣與健康吉祥之間的密切關係。在此基礎上,養生文化(主要衛生及飲食習慣)在西周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周朝的王室與諸侯貴族府邸都設有食醫,專門掌管周王與貴族階層的飲食,指導“六飲、六膳、百饈、百醬”等方面的飲食調理工作,提出飲食調理要與四季氣候相適應的養生理論;同時,周朝王室和諸侯貴族還設有專職的主管環境衛生的官員。 

  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都論述過“養生”問題。最先討論養生問題的是管子,管子認為養生的目的在於存養“精氣”,以求長壽之道。在諸子百家的養生文化中影響最大的是儒道兩家。孔子長于養生,並對養生有過許多論述。孔子在飲食起居方面就遵循很多清規戒律,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孟子強調“氣”的重要性,認為“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孟子極富創見地提出一個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養浩然之氣”,此“浩然之氣”不僅是一種生命之氣,更是道德之氣——正氣。自孟子之後儒家的養生思想和養生觀念都會具有強烈的道德色彩,強調健康應該是道德生活的健康,並將其作為健康生活的決定性因素。孟子的上述觀點對中國養生思想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此深入發掘中國養生文化的內涵,對在現代社會構建身心和諧、人際和諧以及天人和諧的養生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