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一分會場  >  發言人觀點  > 正文

邱鋒:中國傳統養生觀念的文化內涵與歷史經驗

2012-10-29 15:03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內容摘要:中國傳統養生以"天人相應的整體觀"、"精氣神為基礎的生命本質觀"、"生生不息的運動觀"等踐行了天人合一、陰陽平衡、五行生克、精氣神、太極八卦、五臟六腑、經絡腧穴、風水環境等八項基本理論學説。並以這些養生理論為源流,形成了精神情志(調攝養心)、勞動運動、調氣修煉(吐納服氣)、飲食調養、經絡穴位(導引按摩)、藥餌補養、房事固精、自然療休、文藝書畫、時空養生(“四時養生”“子午流注”)等九大類別養生方法。 

  關鍵字:中國傳統養生  基本理論學説  九大類別養生方法 

  (一) 

  中國的傳統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黃帝內經》就全面地總結了先秦時期的養生經驗,明確地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養生觀點,為我國傳統預防醫學和養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數千年來,民間不斷地積累和總結的養生保健經驗,歷代的中醫藥學家和養生學家著有大量的養生學專著,促進了我國傳統養生學的發展。 

  中國傳統養生學在數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而且也積累了一整套實用有效的實踐方法。 

  中國的傳統養生學用"天人相應的整體觀"、"精氣神為基礎的生命本質觀"、"生生不息的運動觀"等踐行了八項基本理論:一是天人合一理論,以整體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全身各系統組織的協調統一,以“天人相應”的理論為主導思想;二是陰陽平衡學説,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陰陽平衡的失調會影響臟腑功能紊亂,如果有一個臟器受損,其他的臟器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人體平衡的失調,因此要提早清理體內不利因素,調節平衡、補充營養;三是五行生克學説,人與自然都與陰陽五行相生相剋而孳生、衰亡。凡是因五臟太過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剋的方法對治。同樣,凡是因為五行不足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生的方法解決。四是精氣神理論;人生一切事業,皆以精神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強弱,全賴心神之靜定不亂,人生以血氣流通為主,氣滯可以阻血。五是太極八卦理論,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太極生八卦,八卦歸太極。宇宙就是這樣一個物質化、生命化、陰陽化、辯證化是太極八卦圖;六是五臟六腑學説,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在陰陽平衡的狀態下,相互資生、相互助長身強體壯延年益壽;七是經絡腧穴學説,經絡腧穴系統是人體的隱性系統,全身的經絡腧穴系統就像是隱於人體內的一條網狀的連綿起伏的山脈,有峰有谷,在其上,任何相對區域皆可成為“腧穴”;八是風水環境學説,綜合環境景觀生態風水,對人群養生非常必要。 

  中國傳統養生學流派較多,各有所長,總體來講主要分為精神情志(調攝養心)、勞動運動、調氣修煉(吐納服氣)、飲食調養、經絡穴位(導引按摩)、藥餌補養、房事固精、自然療休、文藝書畫時空養生(“四時養生”“子午流注”)等九大類別。各類別學派的養生學説自有體系,各有所長,又兼收並蓄,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養生保健方法。  

  經常使用這些方便操作的方法對養生保健,強身健體,預防疾病有特殊的療效. 古法以“固本養元,補氣強精”為基礎,兼溫、補、和、清、下五個部分,雙向調節人體內部功能,並最終達到自然平衡狀態,從而起到治療和保健雙重功效。全面調整人體的生理機能的量活力,使機體內部協調平衡,促進細胞組織的新陳代謝和細胞源生命活力的提高。有效消除血液迴圈障礙,滌清血管膽固醇積澱,提高血液迴圈的活力。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全身各系統組織的協調統一,是要靠陰陽五行的作用來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時節、地域、時間的狀態下要有不同方法進行調補,方能達到“天人相應”。 

  目前人群分為三類,一類是健康者佔有5%,一類是患者佔有15%,一類是約80%的人群是亞健康人群,這種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就是沒有發病前時常體內有所隱患,如果不注意保健將進入生病的危險狀態。 

  因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陰陽平衡的失調會影響臟腑功能紊亂,如果有一個臟器受損,其他的臟器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人體平衡的失調,因此要提早清理體內不利因素,調節平衡、補充營養,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而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當病邪作用於人體,正氣奮力抗邪,引起邪正相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平衡或使臟腑功能失常,氣血運作紊亂,而産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若正氣強盛,邪氣消退,則疾病趨於好轉、痊癒。若正氣虛弱,邪氣強盛,則疾病日趨嚴重,甚至惡化、衰亡。 

  所以,在這個亞健康時期人們需要的是清、調、補,清理脾胃腸道;調節氣血陰陽;補充營養不足;從而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 

  當今社會環境、食品污染嚴重、氣候變化異常,人吸氣人飲食難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質,而使身體受到侵害,因此首先傷害到的是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持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氣(腎氣)充足與否要看脾胃功能有無傷害,人體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運化、輸送到全身,然後調心肝肺之氣血,補充腎之元氣,預防病害侵入。 

  中國的傳統養生學,通過五臟六腑與形體諸竅的聯繫,與精神活動的關係,來溝通體內外環境之間的聯繫,維持其相對的平衡協調,五行以生克來調節體內臟器而達平衡,就五行而論可説明人與自然的關係,木火土金水與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長夏(中)秋冬;五氣風暑濕燥寒;五味酸苦甘辛鹹;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淚汗涎涕唾等等。 

  在了解五行與自然界的關係後,能分析可能發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位、季節、邪氣、臟腑及口味的變化,五官九竅的感應及神經的反射,無處不在提醒著身體改變的預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預防保健,強體健身、延年益壽。這是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特長。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終於積累、創造出了一系列與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獨特理論方法,逐漸使養生成了一種極具華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這是非常寶貴的財富。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