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青話融合)訪台灣青年律師沈傑:多一點開拓精神,給自己更大機會
中新社北京2月27日電 題:訪台灣青年律師沈傑:多一點開拓精神,給自己更大機會
記者 李晗雪
“我可能是第一個在成都參加司法考試的臺胞;去過的很多法院裏,我也是他們見到的第一位臺灣律師。”北京帥和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臺灣青年律師沈傑説,大家可能原以為臺胞有這樣那樣不能做的事,其實並非如此。面對有疑慮的當事人,他會用專業知識贏得其信任;面對自己,他認為需有開拓精神,既然大陸給了臺胞同等從事各種行業的政策,就要向前拓路、發展自己。
2002年,小學畢業的沈傑隨父親從臺灣回到老家四川成都生活,並在2008年參加了大陸高校面向港澳臺學生的聯招考試,進入中國政法大學學習法律。
2008年正是北京舉辦奧運會之年,主題曲《北京歡迎你》傳唱全國。沈傑印象尤深的是,進大學後,即便同為“北漂”的大陸同學也熱情招呼他“北京歡迎你”,學校亦對臺生格外關心。回顧學習階段,考取各類證照、參加各種活動,都未感不便,倒覺得臺生不需要特殊優惠,應該和同齡人平等競爭。
畢業後,沈傑在北京的律所工作了幾年、又出國進修;回國後,2019年便與幾位大陸律師在北京創辦律所,從工薪律師一躍為承擔風險的合夥人。他自陳,敢於擔此挑戰,就是因為看好大陸市場前景。當前臺灣的法學畢業生面臨“僧多粥少”、市場有限的狀況,而大陸經濟發展迅速、新業態不斷出現,對律師的需求會越來越多。雖説比較兩岸起薪、臺灣可能更高,但拉長眼光看未來成長,大陸是更廣闊天地。
在工作和生活中,沈傑發現許多臺胞遇到法律問題時不易獲得有效幫助,而自己可以“以臺對臺”、有效幫助臺胞,因此以工作外的餘力開通了“臺胞法律服務公益熱線”,專為“登陸”求學、就業和生活的臺灣同胞提供法律服務。他表示,許多案例中,其實只是由於臺胞身處異鄉、遇到糾紛不知所措,需要一些建議、底氣;例如來大陸後辦銀行卡手續繁瑣,有時會讓初來乍到的臺胞感覺受挫。
“這時我們提供解釋、幫助,緩和疑慮,我覺得非常必要。”沈傑説,他自己親身感受到,大陸同胞其實非常關愛臺胞,因此不希望其他來到大陸的臺灣同胞感到無助。上大學時,他從成都坐火車去北京,有時只買到站票,列車長會因為他是臺胞、特地讓他留在餐車休息,甚至將自己的鋪位暫借給他。這些細節,使沈傑希望讓新“登陸”的臺胞繼續感受到善意。
他經手的涉臺案例中,也有不少涉及勞資關係。他表示,最早一批來大陸的臺胞以投資者居多,現在多是各行各業來大陸求職發展的勞動者。在為臺胞們解答、處理“五險一金”繳納、辦理店舖經營許可等相關問題的過程中,他切實感受到這些年臺胞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領域和範圍不斷擴大。
工作之外,沈傑還十分熱心於兩岸交流活動,並且有心幫助來大陸發展的臺灣法學新人。“我們這個群體(在大陸的臺灣律師)在擴大,現在全國應該接近200位了。”沈傑説,他會告訴臺灣青年,來大陸發展需要承擔一些“成本”:時間、房租、離家的距離……是否跨出這一步,取決於各人的抉擇與能力。但如果懷著決心與開拓精神來了,迎接的便是更大的上升空間與可期的發展前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