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大陸 別樣青春——臺灣青年眼中的兩岸職場
來到大陸,他們見證了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和進步,結識了新的朋友、凝聚了新的情感,感受到了同胞的熱情和溫暖。他們是兩岸融合發展的“溝通者”、正能量的“傳播者”。兩岸青年聲音,你我共同傾聽。中國新聞網特別推出《青聽 兩岸》融媒體欄目,共同記錄兩岸青年的真實聲音。
中新網2月21日電 題:追夢大陸 別樣青春——臺灣青年眼中的兩岸職場
作者 朱延靜 陳文韜
“趁著現在還年輕,走出臺灣的舒適圈,勇敢地踏出來,來到大陸……你在這裡的成長會伴隨你一生,讓你受益匪淺。”
近日,北京市帥和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沈傑、北京金橋鷹石創投中心投資總監林宜賢、上海凱鴻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市場區域經理丁翊凱,3位在大陸就業臺青做客中國新聞網《青聽 兩岸》欄目,分享自己的大陸就業經,向更多臺青發出了共同追夢大陸的邀請。
來了,就不想走了
21年前,剛剛小學畢業的沈傑跟隨著經商的家人從臺灣來到大陸。對於他來説,這更像是“回到爺爺的故鄉”。自此,他在大陸紮根下來,初中、高中、大學,一直到現在成為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與沈傑一樣,丁翊凱小時候也有一段跟隨家人在大陸求學的經歷,雖然其後又返回臺灣就學,但在大陸的經歷讓他唸唸不忘,大學修讀了與兩岸事務相關的專業,畢業後又返回大陸就業。
而對於學業快結束才來到北京大學交換學習的林宜賢來説,或許一開始他對大陸還有點陌生,但也正是那次做交換生的經歷,讓學經濟出身的他有了“未來中國(大陸)一定會出現全世界最偉大的經濟學家”的信心。
如今,林宜賢已在大陸生活10年,從事著經濟相關領域的工作。春節假期時忙著追“賀歲檔”電影、下午茶時也會點大陸茶飲,這裡的生活對他也早已不再陌生。
從1.0到2.0再到3.0,與大陸一起成長
“要想富,先修路”,近些年來,大陸的道路越修越廣,和大陸一同成長的臺青們的道路,也走得越來越寬。
高速公路、高鐵越修越多,是在大陸生活二十多年的沈傑感受最深刻的變化。以前,沈傑愛在綠皮普速火車上跟不同的人聊天;現在,他在高鐵上享受著出行時間越來越短的便利交通。
“內外兼修”——林宜賢覺得,大陸近年來的發展不只體現在外在的物質和硬實力上,在軟實力及人們精神生活的提升上,同樣也在前進,相當於從1.0到2.0,現在正向3.0發展。
“我們小時候看的都是港臺的影視劇以及綜藝,現在是大陸影視劇在往港臺的方向輸出,像最近很火的《狂飆》,還有之前的《甄嬛傳》《我是歌手》,基本上臺灣的校園裏每一個人都知道。”丁翊凱對這樣的“文化輸出”同樣體會深刻。
當然,他們在大陸的生活也會有“絆腳石”。比如,從小在臺灣學習注音的林宜賢就曾苦惱于不懂拼音而輸不對Wi-Fi密碼,最終“狠下心”學習拼音,這個曾經讓他“處處碰壁”的麻煩也就消失不見了。“建議臺青過來先準備一本《新華字典》”,沈傑在節目現場笑著説道。
不過,得益於各項惠臺措施,臺青在大陸創業、就業、學習和生活越來越方便,他們的大陸職場路也走得越來越順。
沈傑取得了大陸律師執業證書,林宜賢也取得了證券、基金相關從業資格認證。繳納“五險一金”無障礙,擁有了和本地居民一樣的待遇,他們覺得在大陸發展有了更多保障,沒有了後顧之憂。
丁翊凱則對大陸涉臺主管部門對臺胞的關心感觸頗深,“民革、臺盟都會幫助我們,有困難都會幫我們解決”。他舉例説,在疫情期間,“當時是在珠海,那時在臺灣疫苗比較難打,珠海臺辦會幫我們把當地的臺灣人組織起來,一起去打疫苗。”
“過來人”鼓勵更多臺青走出舒適圈
談到大陸職場的“生存技能”,在大陸工作時間最久的沈傑給出的建議是多“搶活幹”,林宜賢也説,要“少説多做”,職場上沒有真的難到做不了的事情,只要學會跟同事相處,遇到事情大家一起幫,總能把問題克服,總能越過剛踏入社會時的“青澀”,把不太會的東西慢慢熟練起來。
沈傑還從律師行業的就業前景談到,臺灣青年在島內就業存在一定困難,雖然大陸競爭也很大,但隨著未來市場的更加開放,非常有發展前景。
在大陸青年身上,林宜賢看到了年輕人的“自信”,一種“明年一定會比今年更好”的自信。沈傑也覺得大陸年輕人身上的“狼性”更足,整體創業氛圍濃厚。
“希望你們可以趁著現在還比較年輕,沒有家庭的約束的時候,可以走出臺灣的舒適圈,勇敢地踏出來,來到大陸。這裡市場規模數十倍于臺灣,也匯聚了全世界非常多優秀的人才,你在這裡一定可以學到非常多在臺灣學不到的東西。”丁翊凱直接喊話臺青,快來大陸一起進步!
再回顧“闖關”大陸職場的點點滴滴,三位臺青分別用“進”“堅持”“幸運”標記了自己的這些年。大陸的職場激勵著他們不停地“進步”,“堅持”初心並持續地努力,因為包容而收穫了更多“幸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