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投500份簡歷才有戲?這個行動為臺生在陸求職“減負”

2022-11-24 14:49:00
來源:《中國新聞》報
字號

  邁好第一步 共同創未來——民建會員企業與高校臺生的雙向融合之路

  【《中國新聞》報記者 李騰飛 劉軍】2015年11月7日,剛入冬的北京,天空飄下了雪花。這天,鄭博宇見到人生中的第一場雪。雖然感到驚喜,但這個臺北青年卻無心看風景。

  沒有五險一金,也沒有正常休假,求職京城的第一步,鄭博宇走得並不順。他的這種境遇,也反映出當時一些臺青在陸工作的窘況。好在,這個年輕人並沒放棄。

  如今,鄭博宇已轉換身份,在北京開了公司,當了老闆,成為一名創業臺青。不過,回想起七年前的那場雪,他依然感慨,如果自己當時求職時,存在民建搭建的這種平臺,肯定會少走彎路。

  不用投500份簡歷 精準識別臺生求職需求

  11月15日,民建中央在北京舉行民建會員企業與高校臺生雙向匹配共創行動(簡稱共創行動)啟動儀式。在活動現場,民建會員企業家代表、企業臺青代表和高校臺生代表等進行了深入交流。

  作為活動嘉賓之一,北京燃想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博宇分享自己在陸工作的經驗,他相信,“通過共創行動這樣好的平臺幫助,臺青臺生一定會找到自己適合的發展之路,也希望學弟學妹能珍惜這樣的機遇”。

  身為過來人,鄭博宇的這番發言源於自己初入大陸職場的迷茫經歷。2015年,鄭博宇第一次來北京求職,因為在臺灣很難獲得大陸的招聘資訊,他只能求助參加活動認識的兩岸企業人,尋找工作機會。

  然而,這種通過非正規渠道獲得的工作,並不能保證崗位品質。“公司不給上五險一金,沒有醫保,面對人生中的第一場雪,我最先想到是,還沒來暖氣,生病了怎麼辦。”最終,鄭博宇選擇離職。由於當時無法用臺胞證登錄大陸求職網站,他只能在朋友的幫助下,用人工方式四處分發簡歷。

  陌生的環境增加了臺籍人士在陸求職的成本。同樣身為在陸工作多年的臺青,光大金融租賃公司轉型辦公室副主任黃柏翔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平均一個臺灣職場新人要投21封簡歷,才會有1個面試機會,平均要面試11家企業才有1次錄取機會,把這兩個數字相乘,相當於要投240封簡歷才能找到第一份工作。

  黃柏翔的依據是臺灣求職網站近些年對職場新人的評估。而根據他的經驗,如果臺灣年輕人想要在大陸發展,可能面臨的現況是,一半大陸公司因為不熟悉他們而保持觀望態度,所以這個數字可能要翻倍,投四五百份簡歷才能找到第一份工作。

  “所以,民建中央發起的共創行動第一個好處是,能確定這個平臺上的企業都是願意招聘臺籍人士的,對他們而言,可以減少很大的搜尋成本,不用顧慮會不會因為臺灣的身份而受限。”黃柏翔説。

  當年的求職痛點被有效化解,這也讓鄭博宇表示“羨慕”,“回顧這些年,我都是把握片段式的機會,來為自己積累發展資源,要是有民建搭建的這樣好的平臺,我其實不用花7年,説不定一兩年就可以邁開大步”。

  互利才能長久 一種雙向選擇的長效機制

  著著眼于臺生臺青求職遇到的現實問題,共創行動建立起信任連接。不過,互利才能長久。按照民建中央的頂層設計,這個機制不僅是只服務於臺籍求職者,還要有利於自己的會員企業,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我們要構建一種雙向選擇的長效機制。”民建中央聯絡部部長汪陽介紹,一方面吸引優秀高校臺生在大陸就業生活;另一方面民建會員企業也可以借助吸收優秀臺生促進企業高品質發展。

  數據顯示,近年臺灣學生來大陸求學人數總體保持穩定,目前在大陸高校就讀臺灣學生約有1.2萬人。

  為了讓臺灣青年能夠真正紮根大陸,民建中央聯絡部長期以來重點圍繞促進大陸高校臺生就業,依託與經濟界人士有密切聯繫的優勢,探索出一條以人才服務促進兩岸融合的工作思路。

  據了解,此次共創行動,民建中央聯絡部進行了大量的前期調研和崗位收集工作,連續兩年蒐集整理了數量眾多、保有品質的就業崗位 1430 多個。

  “民主黨派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參與兩岸融合的工作,民建中央的共創行動是一項比較創新的舉措,相信會産生很大的帶動效應。”民建中央企業委員會委員蔡遠遊表示,全國 20多萬的民建會員,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企業家和經濟界人士,在為臺生提供實習、就業、創業平臺的工作中具有明顯優勢。

  那麼,民建將會如何發揮優勢,聯合這些會員企業一起來保障他們的工作和生活?

  據介紹,在民建中央的指導下,具體接收臺生的這些企業會首先按照大陸的法律來保障他們的勞動就業的權益,包括給他們辦理各種社會保障措施。此外,在針對臺生的政策申請上,企業人力資源部門也會及時與有關政府部門聯繫,幫他們申請各種扶持或補貼。

  “雖然就業是一個市場化的雙向選擇的事情,但是對於民建企業會員來説,我們非常明白這是在為兩岸融合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應該要做好,也必須要做好。”蔡遠遊説。

  就工作談工作 吸納臺灣人才利於兩岸産業融合

  從 2012年開始,杭州捷登控股有限公司就開始接納臺灣學生實習工作。身為民建杭州市委會副主委,公司董事長劉政奇也積累很多經驗。

  “第一條,就工作談工作。”劉政奇解釋,大陸經濟發展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這也是臺生來求職的主要目的。雖然雙方會在一些理念上存在差異,但做好工作是首要前提,一開始主要就是單純談工作。

  對於臺籍員工,劉政奇的管理方式會相對細膩一些,“他們在一些表達方式、語境上會不太一樣。我們也會讓 HR、業務部門等事先準備學習,跟他們的互動就會比較順暢”。

  下班之後或者節假日,捷登控股還會安排臺籍員工去與企業有關聯的臺資企業參觀交流,讓他們能夠快速舒服地融入大陸工作生活環境。

  每當雙方在工作中遇到文化理念上的差異,劉政奇強調的解決方法還是溝通,“不怕他們有想法説出來,就怕有看法卻不説。最終要解開隔閡心結,還是要靠有效的交流,消除彼此誤解和偏見”。

  耐心吸納臺灣人才,也為企業發展增添了動力。近年來,在捷登控股向電子商務轉型的過程中,從臺灣聘請的人才發揮了很大作用。

  “臺灣原來理工科學生比較多。比如説像美工,既懂美術、美學,又懂編程,這種人才的加入可以讓我們的團隊更專業。此外,臺灣職業經理人的職業化程度也比較高。”劉政奇説,只要是用的到的人才,都可以吸納進來,推動大陸企業的高品質發展,進而推動整個大陸社會經濟的高品質發展。

  根據黃柏翔觀察,臺灣人才到大陸發展,還有利於兩岸産業融合,“現在大陸網際網路金融等發展的很快,臺灣的一些中小企業運營和資訊科技發展的也不錯,兩岸這些産業可以互補,借臺灣的經驗去幫助臺灣人才更快地融入大陸市場,把自己的價值發揮出來”。

  通過大陸放眼全球 利用好中華文化共同優勢

  “受訪的在陸臺生中,對大陸的經濟形勢和就業前景普遍表現出較高期待,68.66%的受訪學生表示願意留在大陸繼續求學或者就業創業。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存在一定的壓力和擔憂,希望政府和學校能夠協助解決他們融入大陸過程中面臨的種種現實問題。”

  2021年,福建農林大學學生工作部部長、副研究員劉勝通過基於福建省10 所高校的調查分析,在論文中得出上述結論。

  研究還顯示,在吸引臺生在大陸創業的因素方面,“大陸的經濟發展形勢穩中向好”“大陸的相關政策、資金和平臺的支援帶來可能的機遇”兩個選項的比例最高,分別達到達65.17%和69.9%。

  可見,讓臺生臺青從宏觀上看清大陸經濟發展動力內核,和從微觀上構建精準服務平臺與渠道,落實臺生“同等化待遇”都非常重要。

  作為積極參與共創行動的民建會員企業之一,北京新奧特集團給實習臺生挑選了極具發展前景的産業,以及行業大牛來擔任指導老師。

  對於這種安排,新奧特集團董事長鄭福雙表示,希望讓臺生看到,在某些領域裏尤其是科技方面,大陸民營企業是非常領先的。比如説我們的超高清渲染引擎、虛擬演播室,都已經走向國際,達到了國際領先水準。這樣的資訊傳遞的越多,臺生對大陸經濟的信心就會越足。

  黃柏翔説,現在大陸市場化競爭激烈,各種高學歷人才如雨後春筍般涌現,這種情況之下,很多臺青們想來大陸發展,不能只靠民建搭建這樣的平臺,更多還是要自己培育好應對市場化競爭的一些特色化差異化技能。

  黃柏翔認為,臺灣人才來陸發展,眼界不能局限在兩岸,而是要通過大陸發展的契機放眼全球,利用好兩岸人才共有的一個優勢——中華文化,“怎麼樣立足我們的中華文化,去跟國際交流、接軌,這在國際上就是一個真正的特色化和差異化”。

  “靠自己、接地氣、不投機、共發展、促融合、贏未來”,對於已經來到大陸的臺灣年輕人,鄭博宇常對他們提到六原則,“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大陸這些年飛速發展,給臺生臺青很多權益,你就有義務去回饋給人家,不能變成被寵壞的孩子”。

  對於共創行動支援臺生在陸工作創業措施,鄭博宇認為重要的還是首先打破基礎生活的屏障,“我贊成的一站式服務是,通過這個平臺,臺籍人士落地後開通手機號、銀行賬號等問題都可以解決,然後就可以自己搞定支付寶之類的日常生活應用,能有基本的落地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在鄭博宇看來,走出臺灣到大陸發展的孩子,和從大陸其他省市出來孩子沒有什麼特別不同,“在北京,大家都是‘北漂’,誰不是從人生地不熟開始呢”。

  (實習生陳丹雪、王曦澤對本文亦有貢獻)

  【訪談】

  打破雙重困局 繼續做好對臺交流工作

  ——《中國新聞》報專訪民建中央聯絡部部長汪陽

  記者:民建中央開展民建會員企業與高校臺生雙向匹配共創行動的契機是什麼?  

  汪陽:做好對臺工作一直是民建中央聯絡部開展工作的重點之一。近年來,受新冠疫情持續蔓延的影響,加上臺灣民進黨當局的政治操弄,兩岸各界的交流活動受到很大影響。雖然遇到了雙重困局,但是對臺聯繫不能冷場、不能斷線、不能失聯。

  為了打破這種局面,我們就研究如何利用現有的在陸臺灣資源,做好交流工作,貫徹“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的中央精神,其中兩個抓手就是廣大在陸臺商和臺生臺青。

  長時間以來,這兩個群體雖然人數眾多,但容易形成抱團取暖的發展格局,與大陸社會各界交流不充分,這種局面並不順應兩岸融合發展的大趨勢。

  面對這些問題,民建依託在企業家群體和經濟界的資源優勢,就應該搭建平臺,促成臺資企業、臺青臺生與大陸企業界進行深度交流合作,了解彼此,互利共贏,實現進一步的融合發展。

  記者:民建中央是如何開展共創行動這項工作的?  

  汪陽:對於還在求學階段的臺生,我們首要的做法就是尋找崗位,讓這一群體多在大陸企業實習,加深對陸企的了解,為其畢業後在大陸就業奠定一個思想上的基礎。

  從去年開始,我們開始系統性推進這項工作,給各省級民建組織發出通知,蒐集會員企業能夠提供的崗位資訊。今年,利用疫情好轉的幾個時間空當,聯絡部選取北京、福建、浙江、雲南等對臺工作的重點地區,實地調研高校臺生在大陸的就業情況,走訪了新奧特、福耀集團、阿裏集團等 20 多傢具有代表性的民建會員企業,並與全國臺企聯、福建西山學校、武夷山職業學院、閩臺大學生三創基地等機構交流座談,形成了《擴大臺籍青年在大陸就業,推進兩岸融合發展調研報告》。最終,在確定上千個高品質崗位,並摸清臺生求職需求之後,我們才啟動這次民建會員企業與高校臺生雙向匹配共創行動。

  記者:民建的會員企業對這次共創行動響應如何?  

  汪陽:一直以來,對於民建的對臺工作,會員企業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援。針對吸引臺生、臺青來大陸實習就業的問題,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先生曾表態願意給優秀臺生提供獎學金,也願意率團赴臺灣招聘臺灣優秀青年教師來福耀科技大學任教。對於這次共創行動,新奧特集團董事長鄭福雙先生親自部署,成立領導班子,負責安排臺生實習相關事宜,併發動下屬企業、相關聯企業參與其中。

  會員企業對我們工作力度支援這麼大,不僅是對對臺工作的重視,更是對中央對臺工作精神的積極響應,同時也是為促進兩岸和平發展、最終實現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承擔一份責任。(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