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凝聚法治最大"公約數",全面依法治國

2020年11月16日 22:32:00來源:最高人民檢察院

  中央黨校舉行報告會

  張軍作專題報告時強調

  凝聚法治最大“公約數”

  共同深化全面依法治國

  11月3日,中央黨校舉行形勢與任務報告會,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張軍圍繞“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強化新時代法律監督,共同深化全面依法治國實踐”作專題報告。

  “當前,中國這架‘大飛機’正處在爬升並向平穩航行過渡的關鍵期,飛機上的每一個人既享權利也依法負有自己的義務,我們這些‘空乘人員’責任更重。這就是全面依法治國新的時代背景。沒有法治的規範,無法保障發展和安全,何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11月3日,中央黨校綜合樓報告廳氣氛熱烈——中央黨校舉行形勢與任務報告會,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張軍圍繞“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強化新時代法律監督,共同深化全面依法治國實踐”作專題報告。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鮮明提出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對完善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運作和監督機製作出部署。”張軍表示,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更加重視、依靠法治的力量,凝聚法治最大“公約數”,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報告中,張軍從全面依法治國新的歷史方位、中國檢察制度的風雨歷程、做實做強做優法律監督職能、檢察履職助力國家治理、提高法律監督能力和水準等五個方面與大家進行交流。

  “昆山‘龍哥’案、福建趙宇案、淶源反殺案,廣受社會關注,許多圍觀者發聲。説明什麼?社會發展、進步了!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新的需求,就是我們共産黨人竭誠履職盡責的永恒動力,也是我們法治的努力方向!”圍繞全面依法治國新的歷史方位,張軍闡述了全面依法治國新的時代特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有更高水準、更豐富內涵的需求,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已經從“有沒有”轉變為“好不好”。

  會議現場,參會人員認真記錄。

  檢察制度的前世今生是怎樣的?中國檢察制度從哪來,向哪去?世界上有完全相同的法治模式嗎?有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司法檢察制度?報告中,張軍從放眼世界的視野中突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的講解,回顧了中國檢察制度的風雨歷程,介紹了憲法法律規定的四方面檢察職能:審查批准逮捕;審查提起公訴;實施訴訟監督;提起公益訴訟。他表示,落實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職能,離不開各級黨政機關的領導和支援。

  “公益訴訟是為了追求勝訴、讓職能部門下不了臺嗎?絕對不是!公益訴訟的本質是幫助、促進政府依法行政,共同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以人民為中心’落實到位。我們明確提出,要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理念,把訴前實現維護公益目的作為最佳狀態……”圍繞做實做強做優法律監督職能,張軍介紹了檢察機關做優刑事檢察、做強民事檢察、做實行政檢察、全面推進公益訴訟工作的舉措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會議現場。

  “適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就要落實‘輕輕重重’的寬嚴相濟政策,最大限度減少社會對立面,厚植黨的執政根基”“每一個能避免、不必要、負面的辦案環節背後,都是當事人的奔波、焦慮、等待!”……圍繞檢察履職助力國家治理,張軍介紹了五個方面的重點工作——堅持“少捕慎訴慎押”司法理念;用好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持續落實“案-件比”質效評價標準;切實辦好群眾身邊的“小案”;做好群眾來信件件有回復等標本兼治的工作。

  “在政治建設不斷加強的基礎上,業務建設這個短板尤其要重視、去補強!”“監督與被監督機關職責是共同的,目標是共同的,贏則共贏,敗則同損”“司法責任制改革,關鍵就是要把員額退出落實,讓檢察官實實在在感受到工作有壓力,日子‘不好過’”……圍繞提高法律監督能力和水準,張軍介紹了檢察機關的“三大法寶”——強素質;有智慧;靠改革。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院)長甄佔民主持報告會。(作者:邱春艷 圖片:鐘心宇)

[責任編輯:100253]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