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牢記使命,服務全面依法治國

2020年04月30日 22:31:00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探尋“中國之治”的“實踐密碼”】

  牢記使命,服務全面依法治國

  ——中國政法大學全力辦好法學教育、抓好法治人才培養

  光明日報記者 陳慧娟 李丹陽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傑

  摘要

  2017年5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培養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三年來,中國政法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服務國家戰略,不斷探索立德樹人新高度,繼續引領法學教育新發展,大力推進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研究,做好全面依法治國的服務者。

  關鍵詞:立德樹人 德法兼修 法治理論體系研究 法治人才培養

  時光推移,又一個春意盎然、催人奮進的五月即將到來。三年前的五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政法大學考察併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帶來了對中國法治建設、法治人才培養和青年人成長成才的殷切希望與深厚關懷,也對中國政法大學留下了鄭重的囑託。

  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三年來,中國政法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牢記囑託、奮發有為,努力踐行初心使命,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努力譜寫法治理論體系研究、培養德法兼修的新時代法治人才及著力引領中國特色法學教育改革的嶄新篇章。

  2019年12月4日,中國政法大學舉行國家憲法日升國旗儀式暨憲法晨讀活動。資料圖片

   1.奮力書寫法治理論體系研究的“答卷”

  當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全世界都聚焦疫情應對的“中國答卷”、中國方案時,在中國政法大學,一項歷時三年、匯聚全國法學精英的國家重大委託項目——“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研究”正在書寫立足於中國國情、中國實踐的法治理論建設“答卷”。

  “中國政法大學擔綱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研究的重大課題,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胡明表示。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政法大學後不到一個月,學校專門設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研究院”,集聚了國內理論界、實務界一流專家學者的智慧,統籌推進重大課題的研究工作。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表示,學校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高度,充分認識開展該項目研究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將其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

  中國政法大學“一五零二”新時代青年知行社第三期“明法計劃”成員在陜西安康進行法律知識進校園宣講。資料圖片

  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研究,要立足中國土地、中國國情、中國法治實踐。研究團隊深入走訪全國各地司法實務部門、研究機構,開展廣泛的實證調研;在課題研究的關鍵階段,還專門邀請來自全國人大機關、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等專家學者對課題研究成果進行論證。

  “我雖已是耄耋之年,但卻如伏櫪的老驥,學術思想仍呈汪洋之勢,還想多做一些‘開風氣之先’的工作。”曾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的張晉藩先生,由於雙眼患黃斑病變,這些年只能依靠放大鏡勉強閱讀,卻依舊保持每天四五個小時的工作時間。

  三年來,以張晉藩為標桿的研究團隊,老中青結合,匯聚了中國法學研究的精英,求精務實,全力推進重大項目研究,為法治建設的中國方案貢獻智慧和力量。

  2.培養德法兼修的新時代法治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學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法學知識水準,而且要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中國政法大學高度重視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和社會公益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法治信仰和崇高的職業道德,讓學生不斷增強國情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在中國政法大學南門,“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診所”等學生組織每天都要面向社會接待來訪、來電諮詢,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學生們在法律服務實踐中了解國情社情、堅定法治理想,成為憲法和法律的擁護者、捍衛者和傳播者。三年來,中國政法大學始終將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同步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通過形勢與政策教育“七個一”工程、“CUPL正能量”人物訪談和教授午餐會等多種形式,教育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崇高志向,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參加了民商經濟法學院1502班團支部“不忘初心跟黨走”主題團日活動,對團員青年成長成才提出殷切期望。2018年5月,“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勉勵1502班團員青年,用一生來踐行跟黨走的理想追求。

  1502班同學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殷切囑託,成立了“1502”新時代青年知行社。同為新時代青年,以知行社為代表的法大學子,始終以“不忘初心,用一生來踐行跟黨走的理想追求”為信仰,在校園裏勵志勤學、在實踐中刻苦磨煉,努力成長為自信擔當的強國一代。

  “致力於讓每一位社員都成長為法大的榜樣人物,為新時代的中國社會作出重要貢獻……”《中國政法大學“1502”新時代青年知行社章程》的字裏行間,包含著知行社成員對理想信念的追求與堅守:組建“服務保障國慶活動宣講團”和“青春講師團”,“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通過“法大班”勵志助力計劃等項目開展教育扶貧。

  疫情期間,他們對抗疫英雄的勇敢擔當、無私奉獻反響熱烈,發出《戰疫當前,遵法守則》倡議書,呼籲全國大學生朋友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衛者;招募專業志願者編寫《防疫普法案例讀本》,創設“明法計劃”雲課堂、國家安全防疫普法微課堂。2個多月來,他們積極投身抗疫志願服務、提供公益法律援助、深入基層普法,以實際行動將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學生的殷切期望傳承下去。

   3.著力引領中國特色法學教育改革

  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教材體系建設對法治人才培養至關重要。三年來,中國政法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圍繞探索科學的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教材體系、話語體系架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人才培養體系,推進法學教育改革的腳步從未停歇——

  法學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評A+,聯合5所“雙一流”建設高校發起成立世界一流法學學科建設共同體,引領法學學科發展;發起成立“內地與港澳法學教育聯盟”,人權研究院進入“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法治與全球治理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入選2018年“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推動引智和創新有機融合,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法學教材是對學生影響很大的載體。在教材管理方面,中國政法大學編寫立足中國法治實踐、體現中國風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系列教材,堅持“一本教材,兩種責任”:教材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也要傳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法學教材決不能做西方法治理論的搬運工。要用中國話語表達中國經驗、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向上向善正能量。”該校教務處負責人表示。

  法學教育不能停留在課本上。2018年3月,中國政法大學便設立司法實務全流程倣真課程,讓每位學生都能全程演練、全程參與、全程體驗所有司法環節,還與法院檢察院等司法實務部門合作,建立起庭審同步直播、錄影觀摩、案卷副本閱覽于一體的實踐教學資源庫,將中國法治實踐的最新經驗、生動案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課堂,成為中國政法大學法治人才培養的一大亮點。

  以課堂教學為基礎、以教師教學能力為抓手、以資訊化技術輔助為突破,中國政法大學在全校範圍內掀起一場教學革命,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同步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構建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協同格局;完善“跨學科專業、跨理論實踐、跨學院學校、跨國家地區”的“四跨”卓越法治人才培養模式,引領中國特色的法學教育;牽頭制定《立格聯盟院校法學專業教學品質標準》,統一立格聯盟院校法學專業教學規範;作為法學類教指委秘書處單位牽頭制定《普通高等學校法學類本科專業教學品質國家標準》,走在法學類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

  4.服務全面依法治國歷史使命

  2018年12月21日,首家全國律師行業黨校培訓基地在中國政法大學掛牌;2019年10月10日,中國政法大學與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簽署“國家市場監管法治研究基地”合作框架協議;2019年12月6日,與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簽約共建“中國政法大學立法研究院”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立法研究基地”;2019年12月7日,中國政法大學檢察公益訴訟研究基地揭牌簽約儀式在京舉行……

  三年來,中國政法大學充分利用法學優勢資源,整合多學科的研究特色,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助力全面依法治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要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促進法學理論和法治實踐有機結合,學校將以法治教育合作基地為紐帶,建立起與實務部門長期穩定的法治教育合作關係。”胡明表示,中國政法大學作為國家法治教育培訓的重要基地,通過設立國家級法治教育基地項目服務中心,依託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培訓基地、全國教師法治教育培訓基地、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等,積極承擔起開展高品質法治教育、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的責任。三年來,共舉辦各類法治教育培訓班265期,總計培訓28674人次。

  學校還通過參與立法、認領智庫重點課題、撰寫要報、直接參與中央和地方層面的決策諮詢等方式建言獻策,成立新型研究機構,定期發佈《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中國司法文明指數報告》《中國上市公司法律風險指數報告》等智庫成果,産生廣泛社會影響。基於對歷史負責的高度使命感,法大人奮力投入全面依法治國的事業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把服務全面依法治國當成法大義不容辭的責任,為全面依法治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貢獻力量。”馬懷德表示。

  《光明日報》( 2020年04月30日 05版)

[責任編輯:100253]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