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文化人踏訪劉公島:重溫甲午海戰歷史、走好未來路

2019-05-27 08:55: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山東威海5月24日電 題:臺灣文化人踏訪劉公島:重溫甲午海戰歷史、走好未來路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情係齊魯——兩岸文化和旅遊聯誼行”參訪團24日離開山東青島,來到第二站威海。100名臺灣文化界人士登上中日甲午戰爭主要戰場之一——劉公島。

  這座齊魯“東隅屏藩”、面積僅3.15平方公里的海島,曾是清末北洋水師的駐紮地。1895年,曾經的亞洲第一艦隊在此遭日軍最後一擊、遂全軍覆沒。

  “水師旗艦定遠艦中雷擱淺的位置,就在那裏。”順著導遊伸向遠方的手望去,定遠艦仿佛如百年前一般仍巍峨地佇立於海中。對於這段影響臺灣命運至少半個世紀的歷史事件,來客均表示“絕不陌生”;而親臨歷史現場,這些文化界人士更是一番別樣感受。

  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陳春霖説,甲午海戰的失敗直接導致了之後滿清同意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臺灣開始了風雨飄搖的歲月。日據時期的50年對臺灣社會潛移默化的影響,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在臺灣劇場界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周凱劇場基金會董事長詹惠登因工作關係,曾先後受邀觀看過山東和上海劇團排演甲午戰爭相關劇目,因此對海戰的細節有更為立體的印象。

  生自臺灣雲林的他告訴記者,臺灣日據時期各地都有不少抗日鬥爭。直到現在,家鄉雲林的民眾還會定期自發舉辦相關的紀念活動。

  講述臺灣少數民族抗日史詩的電影《賽德克巴萊》改編自作家鄧相楊的三部報告文學作品《霧社事件》《霧重雲深》《風中緋櫻》。

  同姓鄧的他將甲午海戰犧牲的愛國將領鄧世昌視作族親,加之長時間研究抗日史的緣故,他很早之前就有計劃前往這片戰爭遺址,此行參加“情係”活動的重要目的就是踏上劉公島。

  一邊聽講解,鄧相楊一邊拍照,將博物館中與鄧世昌有關的雕塑、照片和文字通過手機通訊工具傳給族人。

  “兩岸青年人以及日本的年輕人都應該來看。戰爭搞得家破人亡,(這裡的人們)以後要面對什麼?我們的未來只能是和平。”鄧相楊認為,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經歷了百年動蕩,直到近數十年才迎來和平局面,兩岸經濟社會也因此獲得長足的發展。

  “擦清歷史的鏡子,走好未來的路。”博物館的樓梯墻壁上,13個大字提醒著每位參觀者。鄧相楊借用此句指,兩岸中國人都要好好思考,歷史不能被擦拭。他介紹,接下去還會針對兩岸民眾都熟悉的歷史題材繼續創作。

  威海之後,參訪團一行將來到煙臺、濟南、青州等地繼續考察文化遺産、參觀文博機構,觀摩優秀劇目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