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屈原故里端午詩會 散發著泥土的芬芳(圖)

2019-06-11 11:0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湖北秭歸6月7日電 (向紅梅)農曆五月初五是三閭騷壇的大日子。騷壇常務副社長譚國峰早早來到屈原廟裏,掃廟焚香,佈置祭祀和詩會現場。

  位於湖北省秭歸縣屈原鎮屈原村的屈原廟,是詩祖根脈發源的地方。每年的這一天,詩社的詩人們都會自發來到這裡,追思先賢。平日裏靜謐的廟宇熱鬧起來,40多名騷壇詩人、30多名從各地趕來的外地詩人及當地民眾、學生代表共100多人齊聚一堂。

  “嗚呼屈公夢黃粱,後裔血淚灑千行。”譚國峰用當地土腔土調吟唱,眾人靜默。這是每年端午騷壇最重要的儀式,也是詩會開篇。

  祭奠結束,一場更為盛大的詩歌盛筵就此開席。當天詩會上共收集追悼屈原的詩作100多篇,有40多位詩人登臺吟誦。

  誦詩的人群中,騷壇成員無疑仍是最獨特的,這個被湖北省文聯主席劉醒龍譽為“中國文學第一正脈”的詩社,從社長到社員,幾乎全部是農民。他們忙時耕田犁地,閒時寫詩作文,把村裏的山山水水都耕耘成了詩歌。騷壇恢復至今38年,已舉辦詩會百餘場,社員共寫詩詞約5000多首,出版“騷壇專集”10多本。

  “端午佳節倍思親,源遠流長悼靈均。”詩會上,詩人向富昌用鄉音古韻唱誦,變幻莫測的聲調讓演唱顯得親切古樸,又如泣如訴。

  “綠染村莊,魚躍池塘。攜東風信步由疆。縱橫阡陌,小草芬芳。看櫻花紅,杏花白,菜花黃。”詩人熊作立將屈原的村莊入詩,娓娓道來。

  秭歸全縣共有詩社10余家,吸收社員500多人。近年來,秭歸更致力於打造“文學+民俗”的方式,讓詩歌文化滲透進秭歸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詩歌不再是陽春白雪的文字遊戲,而是生活的點點滴滴。(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