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屈原故里秭歸:讓文化在節慶中“活”起來

2019-06-07 08:17: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武漢6月6日電(記者李思遠)端午臨近,屈原故里湖北秭歸處處瀰漫著艾草和糯米的香味。

  秭歸是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鄉。千百年來,關於屈原的口頭文學、民間傳説、詩詞歌賦和神話在秭歸流傳甚廣,形成了形式獨特的傳統習俗和文化。在秭歸,包粽子、戴香包、挂艾蒿,劃龍舟、賽詩會,端午比年大,過得比春節還要隆重。並且每年秭歸人要過三個“端午”:農曆五月初五是“頭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

  6日10時許,在三峽壩首徐家衝港灣,12條用傳統工藝製成的龍舟在江面緩緩繞圈,巡遊祈福。寬闊的江面上旌旗獵獵,波痕盪漾。

  “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潔白,半世熬煎。”流傳于秭歸的粽子歌,賦予了粽子豐富的內涵。秭歸端午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鄭承志説,秭歸的粽子有別於其他地方的粽子,一般呈細細長長、棱角分明的三角錐形,配料只有一顆紅棗。棱角分明,象徵屈原剛正不阿;一個紅棗,是屈原的一顆忠心;青色粽葉和白色的糯米,象徵屈原兩袖清風、清清白白;半世熬煎,既指煮粽子耗時久,也暗含屈原一生的顛沛流離。

  每到端午,秭歸還有賽詩的傳統,這並不局限于文人雅士。成立於明清時代的“騷壇詩社”,成員中不少都是農民。這些自稱“泥巴腿子”的詩人,白天拿著鋤頭耕作,晚上握筆書寫春秋,農暇時亦不時聚會,端午節時相聚于屈原廟前吟詩賽詩,讓端午回歸到詩歌的本質。

  近年來,秭歸縣非常注重屈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誦離騷,背楚辭,秭歸每年都會組織集體誦讀大會,鼓勵青少年學習傳統文化。

  古老的制茶技藝、質樸的竹編用具、精美的峽江木雕……端午節前夕,文化部門端出“非遺文化”盛宴,讓散落在民間的文化藝術瑰寶進景區、進社區,見人見物見生活。

  一批非遺文化實現了“活態”傳承。興起于漢代的“三閭刺繡”,被廣泛用在端午香包的製作上。2019年,秭歸多次開辦傳統刺繡培訓班,共培訓繡娘100多名,將“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