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衚同變“櫥窗博物館” 墻上畫《潞河督運圖》

2019年06月06日 13:30:00來源:北京青年報

  城市副中心最大規模背街小巷重亮相

  衚同變“櫥窗博物館” 墻上畫《潞河督運圖》

  整治

  本報訊(記者 李天際)古香古色的衚同青磚灰瓦,墻上是展示老物件的“櫥窗博物館”,手繪的《潞河督運圖》古畫反映了昔日通州的繁華。昨天,城市副中心最大規模的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程全部亮相,成為大運河畔千年之城的一道風景線。

  去年11月,位於通州老城區的中倉街道啟動背街小巷整治,涉及回民衚同、悟仙觀衚同、熊家衚同、西大街等15條背街小巷,總長約4.8公里,其中10條位於通州南大街歷史文化保護區內。

  作為通州區改造範圍最大、涉及衚同最多的環境提升項目,施工方北京建工中倉街道整治提升項目負責人霍相男介紹,通過採用街巷微改造和漸進式更新的模式,對建築外立面、街面、屋檐、門窗進行修繕,並增設大門扶手、坡道等便民設施百餘處。他舉例説,房屋外立面以青磚灰瓦為主,符合老北京歷史風貌,街面上除了設置居民互動的區域,還增加了花壇和座椅,門窗的更換則以百姓生活需求為主。

  中倉地區原是古代漕船經大運河進京存放糧食的倉庫,改造中如何彰顯出地區的歷史文化底蘊?對此,項目團隊多次走訪街巷、圖書館、方志館,從大量的文獻、文物和現存實物中找尋中倉、南大街、十八半截衚同昔日的樣子。經過整理和歸納,項目團隊將中倉地區歸納出運河文化、倉儲文化、民俗文化三大文化主題,併為每一條街巷“量身定制”規劃設計方案。

  霍相男以熊家衚同為例説,這條衚同的規劃思路是突出民俗文化,打造具有年代感的“櫥窗博物館”。為此,衚同的南墻設計了12個中式多寶槅櫥窗,每個櫥窗裏展示著居民們捐出的“老物件”,從一百多年前的老式纏線轱轆,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暖水瓶、飯盒,再到老式電視機、雙喇叭卡帶收錄機等,總數有100余件。而在衚同的東頭,一片拆違形成的“留白”空地則被建成了“農耕陳列區”,陳列著碾子、磨盤、石杵等農具。

  距離熊家衚同不遠的通州西大街也是一條老街巷,歷史上是連接大運河與京城最重要的通道。整治後,一幅6.8米長的手繪《潞河督運圖》古畫躍然墻上,展現出清代通州城的繁榮景象。“彰顯中倉地區的‘運河文化’和‘倉儲文化’,沒有什麼比《潞河督運圖》更傳神了。”霍相男介紹説,為了更好地體現清中期工筆淡彩繪畫的畫風,項目團隊專門從宋莊聘請了8位技法嫺熟的畫師,歷經30多天,手繪完成了畫中64艘船隻和820余個人物的描摹。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