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我們的新時代|一個被文化創意重新點亮的村落

2022-04-24 16:51: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福州4月21日電 題:一個被文化創意重新點亮的村落

  新華社記者涂洪長、董建國、龐夢霞

  究竟是什麼魔力?讓一個日益凋敝的古村落幾年內重煥光彩,成為眾多年輕人近悅遠來的“小桃源”。近日,記者來到“網紅村”閩東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近距離採訪這裡的新鮮事。

  從福州市區出發,一路經高速、省道、縣道,約3個小時的車程才到達龍潭。一進村,就感覺置身於一幅古樸的山水畫卷之中:遠山如黛,清流淙淙,一座座黃墻黛瓦的老宅子錯落有致,一棵棵虬枝勁挺的柿子樹生機盎然,房前屋後挂滿的紅燈籠驅散了山區的漠漠輕寒……

  “品一口香醇的農家酒,賞一齣溫軟的四平戲,泥腿子會畫油畫,年輕人忙著搞直播……在龍潭,有田園味道,也有文藝氣息。”龍潭村村支書陳孝鎮説。

  龍潭村地處偏遠、群山環繞。伴隨著城鎮化浪潮,缺少地利之便的龍潭村一度“人去樓空”,120多棟明清時期的老建築年久失修,不少只剩斷壁殘垣。村民大多外出務工,1400多戶籍人口僅剩不足200人留守。

  改變來自一場試驗。2015年,屏南開始探索文創引領的鄉村振興之路,借助外腦外力激活當地豐富的傳統村落資源,龍潭村由此脫胎換骨。

  “天冷,快來喝一杯手衝咖啡。”坐在村裏的一處咖啡屋裏,擔任龍潭文創項目總策劃的林正碌和記者打起了招呼。“這是一個被文化創意重新點亮的村落”,林正碌説,他牽頭啟動了“人人都是藝術家”油畫公益教學,帶領團隊給村民開展免費油畫培訓,先後培訓近百人,既拓寬了百姓增收渠道,更重塑了村裏的文化生態。

  此後,龍潭村又開始“拯救老屋”、復興古村行動。“我們採用‘認領老宅’的辦法,村委與租客簽訂15年合同,15年內每年每平方米只收3元錢租金,租金收益歸村民所有。”林正碌説,“針對古宅多為土木結構的特點,我們聘請老工匠藝人用傳統工藝修復,盡可能修舊如舊,非必要不砍一棵樹。”目前,龍潭村吸引了國內外200多人來此定居,他們被稱作“新村民”。

  荒廢的老宅被認領修繕後,既保存了村莊原有風貌,又發展起了新業態。沿著村裏轉一圈,記者發現,一座座老宅中,藏著的是一間間書吧、畫室、民宿和創意工作室。

  靜謐的夜色中,一陣鼓點和吉他電音破空而來。推開山腳下一處挂著“嘶吧”牌子的老宅子,裏面竟是一個小型的演藝廳。在山石裸露的表演臺上,幾位年輕人正在縱情敲打、歌唱和舞蹈,臺下還架著幾部手機正在網路直播。

  “來了龍潭,才發現我會的東西還挺多。”唱完一首自己新寫的歌,“新村民”梅宏開心地説。梅宏曾在一線城市做律師,慕名來到龍潭之後便不想走了。現在的她,在村裏經營著一家名為“小梅樁”的民宿,墻上挂滿了她入村以後學習創作的油畫。

  山長水遠,“新村民”靠什麼生活呢?“網路正在抹平城鄉之間的資訊落差,反而是質樸的、獨特的、新奇的場景和創意,更容易找到知音。”林正碌説,自己一年中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龍潭,單是書畫創作短視頻的網路打賞收入就相當可觀。

  在村中拾到一片古瓦,洗凈後,黃旭丹將其改造成一個小花器。這個過程,她製作成短視頻上傳網路,獲得一片點讚。黃旭丹的抖音號“演丹”擁有17萬多名粉絲,因為疫情,自家經營的咖啡屋生意受影響,她把更多精力用於網路呈現龍潭的古貌新風和自己的“詩意棲居”。

  黃旭丹的丈夫曾偉是第一批入住龍潭的年輕人之一,夫妻倆在村中租下一幢100多年曆史的老房子,花了幾十萬元改造成 “隨喜書屋”,居住、創作兩用。對鄉村治理頗有思考的曾偉今年還擔任了村委會的副主任。

  隨著越來越多有文化創意的人的到來,龍潭不再“一潭死水”,一些外出的村民開始返鄉創業。目前,龍潭村每年遊客量在20萬人次以上。

  “當年不得已背井離鄉,現在人回來了,心也回來了。”年過五旬的老村民陳孝高把自家的老宅改造成民宿,生意越來越紅火。

  新老村民的融合讓龍潭村發生著奇妙的變化:村裏建起四平戲博物館,戲班子完成了20多年來的第一次“納新”。閒暇時,新老村民還幫襯著做自媒體直播,一起辦畫展、演唱會、讀書會,甚至計劃著共同完成一部電影。

  “龍潭像一個夢,似真似幻,在這樣的夢裏,所有愛鄉土、愛文藝、愛生活的人都不想醒來。”在“小梅樁”的留言簿上,一位遊客這樣寫道。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