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利率市場化改革蹄疾步穩

2022-04-20 10:55: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利率是資金的價格,利率能否實現市場化,決定了資金能否在市場上得到合理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得益於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社會綜合融資成本降低明顯,2021年全年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達到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最低水準。

  下一步,我國將繼續完善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優化央行政策利率體系,加強存款利率監管,著力穩定銀行負債成本,發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效能,以進一步推動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

  LPR改革效能充分發揮

  2019年8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公告決定,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並於當年8月20日起實施。此舉是落實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用改革辦法,促進實際利率水準明顯下降,並努力解決“融資難”問題。

  此前,我國的貸款利率上限、下限已經放開,但仍保留存貸款基準利率,存在貸款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並存的“利率雙軌”問題。央行有關負責人介紹,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大多仍參照貸款基準利率定價,特別是個別銀行通過協同行為以貸款基準利率的一定倍數設定隱性下限,對市場利率向實體經濟傳導形成了阻礙,是市場利率下行明顯但實體經濟感受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

  顯然,此次完善LPR形成機制的核心是推動貸款利率市場化,也是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關鍵一步。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改革完善LPR形成機制,可以起到運用市場化改革辦法推動降低貸款實際利率的效果。

  “考慮到未來一段時期市場利率還有一定下行空間,企業貸款利率也將隨之下行。”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根據央行公佈的方案,未來銀行新發放貸款利率將主要參考LPR,LPR主要由18家報價行按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加點報價後計算得出,每月20日公佈。貸款定價“換錨”意味著,此後銀行貸款利率將會隨市場利率“動起來”。

  “新的LPR市場化程度更高,銀行難以再協同設定貸款利率的隱性下限,打破隱性下限可促使貸款利率下行。”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監管部門和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將對銀行進行監督,企業可以舉報銀行協同設定貸款利率隱性下限的行為。

  LPR改革後,企業議價意識和能力提高,貸款市場競爭性增強,一些銀行主動下沉客戶群,加大對小微企業的貸款支援力度,促使企業貸款利率整體明顯下行。與此同時,LPR改革紅利持續釋放,也推動了貸款規模的增加。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8.3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6636億元,創下歷史新高。預計未來信貸投放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支援經濟復蘇。

  優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

  LPR改革對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也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隨著LPR改革深入推進,貸款市場利率整體下行,銀行發放貸款收益降低,為了保持和資産收益相匹配,銀行會適當降低其負債端成本,高息攬儲的動力也會隨之下降,從而引導存款利率下行。存款利率與市場利率正在實現“兩軌合一軌”,貸款市場利率改革有效地推動了存款利率市場化。

  長期以來,我國存款市場競爭較為激烈。特別是個別銀行因高風險經營、盲目追求規模而高息攬存,使得正常經營的銀行也不得不跟隨定價,陷入“囚徒困境”,出現“壞銀行定價”問題,阻礙了市場利率向存款利率的傳導。

  2013年,央行指導建立了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以下簡稱利率自律機制),對金融機構利率定價行為進行自律管理。2015年放開存款利率管制後,利率自律機制通過行業自律協商約定存款利率上限,約束個別銀行的高息攬存行為,抑制存款市場非理性競爭,有效維護了存款市場競爭秩序。但過去按照存款基準利率浮動倍數確定的自律上限存在杠桿效應,使得中長期存款利率偏高,個別銀行仍可通過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等所謂的存款“創新”來高息攬存,弱化了存款利率自律的效果。

  為此,2021年6月21日,央行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將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浮動倍數改為加點確定。實施一段時間以來,優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成效顯著,存款市場競爭更加有序,長期存款利率明顯下行,定期存款期限結構有所優化,存款在銀行之間的分佈保持基本穩定,有利於穩定銀行負債成本。

  “存款是重要的金融産品,是銀行最主要的資金來源,與金融市場和公眾利益息息相關。對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確定方式進行優化,並明確和細化相關要求,具有積極意義,且影響深遠。”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説。

  健全現代貨幣政策框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要求健全現代貨幣政策框架,包括優化的貨幣政策目標、創新的貨幣政策工具和暢通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央銀行需要不斷創新貨幣政策工具體系,發揮政策工具的作用,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效率,實現貨幣政策目標,將這三者形成有機的整體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上央行實現貨幣政策操作目標主要有兩類做法,一類是將市場利率作為操作目標,通過流動性調節引導市場利率在操作目標附近運作;另一類是將貨幣政策工具利率作為央行政策利率,並以此為操作目標,從而將操作目標、政策利率和貨幣政策工具利率合而為一。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第二類做法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和傳導效率的優勢顯現,逐漸成為主流。

  我國央行操作目標體系也採取了第二類做法,更為直觀,市場和公眾觀察貨幣政策取向時,只需看政策利率是否發生變化即可,無需過度關注公開市場操作數量,也無需過度關注個別機構的市場成交利率,或受短期因素擾動的市場利率時點值。

  近年來,央行不斷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推動完善LPR形成機制,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明顯提升。LPR作為信貸市場的定價基準,具有調節信貸供求,進而影響貨幣供應的重要作用,保持LPR在合理水準有利於穩住貨幣供應的“錨”。同時,LPR基於政策利率報價形成,堅持市場化方向,央行通過完善以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為短期政策利率和以中期借貸便利利率為中期政策利率的政策利率體系,引導DR007為代表的市場利率圍繞政策利率為中樞波動,健全從政策利率到LPR再到實際貸款利率的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以此調節資金供求和資源配置,實現貨幣政策目標。

  當然,LPR機制要充分發揮影響企業融資成本的作用仍需其他政策配合。對此,業內人士認為,新報價方式下,對於資信等級高的大企業而言,有了與銀行更大的議價空間。而對於中小企業來説,銀行對於信用風險的擔憂是決定其融資成本的根本。未來組合政策需進一步尋求調控的平衡,穩步實現引導企業融資成本下行。

  接下來央行還將會同有關部門,綜合採取多種措施,切實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一是促進信貸利率和費用公開透明;二是強化正向激勵和考核,加強對有訂單、有信用企業的信貸支援,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三是加強多部門溝通協調,形成政策合力,多措並舉推動降低企業融資相關環節和其他渠道成本。 (經濟日報記者 姚 進)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