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山河錦繡 國泰民安(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

2022-03-31 08:53: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31日 06 版)

  圖①: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民警看望當地留守兒童。

  湯德宏攝

  圖②:平安中國建設助力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圖為湖南省常寧市宜陽辦事處塘灣村,景色如畫。

  劉東華攝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

  平安中國建設開闢新境界邁上新臺階(譜寫新篇章)

  本報記者 張天培 亓玉昆

  “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願望。”

  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始終是人民群眾,始終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高度重視平安中國建設,強調統籌發展和安全,領導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續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開闢了新時代平安中國建設的新境界,邁上新臺階,充分彰顯了我國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

  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多年未見的鳤魚再現洞庭湖、長江江豚在長江中下游嬉戲覓食……一幕幕水清岸綠、鳥鳴魚躍的景象再次出現在長江流域。

  “通過集中整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景回來了!”見證長江生態改變的湖南嶽陽市君山區的周先生豎起了大拇指。

  水面查、陸地堵、空中巡,長江沿線,一場生態保護攻堅戰接連打響。2020年6月,公安機關開展為期三年的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犯罪“長江禁漁”行動,對各類涉江涉河涉湖違法犯罪全鏈條打擊,全面護航長江流域生態安全。

  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

  將生態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融入高品質發展全過程,關係人民的幸福安康,關係國家的生存發展。

  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創造性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複雜。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大考。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數百萬基層黨組織築起堅實堡壘,黨旗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子弟兵聞令而動緊急馳援,白色戰袍傳遞勝利希望,數百萬名社區工作者日夜值守,千千萬萬志願者默默奉獻,14億多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奪取了全國抗疫鬥爭重大戰略成果。

  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過不了網際網路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

  “網路安全應急水準不斷提升,我們應對數字安全威脅的能力越來越強。”

  “網路安全頂層設計和總體佈局不斷強化,網路安全‘四梁八柱’基本確立。”

  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網路與系統安全”課堂上,密碼學院教授荊繼武正帶領學生們熱烈地討論近年來我國在網路安全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成績。

  “站在講臺上,感受最強烈的就是學生們對網路安全關鍵技術革新的關注,大家一致認為我國在網路發展過程中逐漸掌握了主動權,我國網路安全工作進入‘快車道’。”荊繼武説。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資訊化發展大勢,高度關注網路安全挑戰,從國際國內大勢出發,總體佈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網路強國建設邁上新臺階。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證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總體國家安全觀涵蓋政治、軍事、國土、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網路、生態、資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極地、生物等諸多領域。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就要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國家安全全面加強,國家安全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彰顯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科學價值和實踐偉力,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平安中國建設,惠及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緊盯涉黑涉惡重大案件、黑惡勢力經濟基礎、背後‘關係網’‘保護傘’不放,在打防並舉、標本兼治上下真功夫、細功夫,確保取得實效、長效。”在2019年初召開的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掃黑除惡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黑惡勢力是社會毒瘤,嚴重破壞經濟社會秩序,侵蝕黨的執政根基。

  在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中,一大批黑惡勢力連同背後的“關係網”“保護傘”被連根拔起。

  厲行法治、精準發力,掃黑除惡專項鬥爭蕩滌效果凸顯,社會治安形勢持續向好。

  據統計,與上一年相比,2021年檢察機關起訴涉黑涉惡犯罪比下降70.5%,殺人、搶劫、綁架犯罪下降6.6%,聚眾鬥毆、尋釁滋事犯罪下降20.9%,毒品犯罪下降18%。

  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既要緊緊圍繞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的突出治安問題,嚴厲打擊、嚴密防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又要全面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對群眾深惡痛絕的事零容忍、對群眾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

  防範和打擊新型網路犯罪、跨國犯罪以及黃賭毒、盜搶騙、食藥環等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的違法犯罪,深入研究新形勢下犯罪活動的規律特點,完善打擊犯罪的新機制、新手段,更快地破大案、更多地破小案、更準地辦好案、更好地控發案。平安中國建設惠及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當前,8類主要刑事犯罪案件持續處於低位;生産安全事故死亡人數、重特大事故數量大幅下降;持槍、爆炸案件連續多年下降;惡意欠薪、家庭暴力犯罪大幅下降。在國家統計局組織的全國居民對當前15個主要民生領域現狀的滿意度調查中,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度排在第一位。

  平安中國離不開平安鄉村。

  “推進農村‘雪亮工程’建設。”短短10個字,出現在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被稱為“雪亮工程”的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應用,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實施‘雪亮工程’以來,沒有發生一例盜竊案件,焚燒秸稈、亂倒垃圾等違法和不文明行為也大大減少了。”四川德陽市中江縣龍臺鎮稻花村黨支部書記魯良洪説。

  河南濮陽市清豐縣的商戶張先生從中獲益,深有感觸:“店裏安裝了聯網報警器,而且這裡大街上攝像頭全覆蓋,安全得很!”

  “雪亮工程”以科技化手段代替傳統的農村巡防模式,猶如一張在農村地區鋪開的治安防控“平安網”,有效提升了治安防控效率和鄉村安全指數。空中有視頻監控、室內有技防設施……“24小時在崗”的全時空智慧治安防護網,正在全國農村鋪就。

  共建共治共用,中國社會生機勃勃、井然有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不斷完善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制度,是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題中應有之義。

  “衚同亂停車現象有所改觀,要繼續保持!”“要把廚余垃圾變廢為寶,通過堆肥實現迴圈再利用。”

  北京東城區前門草廠四條44號院內,一陣鈴聲過後,“小院議事廳”再次“開張”,社區書記、小巷管家、居民代表、物業公司負責人圍坐在長條桌前,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為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出謀劃策。

  從北京的“小院議事廳”到浙江溫嶺的民主懇談會,再到蘇州“協商議事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一項項共建共治共用的基層實踐,成為社會治理的金字招牌。

  矛盾處理是一個國家、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礎性工作。

  推動社區警力下沉,與網格員聯合巡邏,天津濱海新區公安局板廠路派出所創新矛盾排查化解機制,紮根片區、入戶走訪,化解糾紛的時間更多了,也更能走進群眾的心坎裏。

  “出現苗頭隱患,不等報警就能及時發現,從源頭上化解,做到需求在網格中發現、矛盾在網格中化解、安全在網格中保護、服務在網格中開展。”板廠路派出所政委左今聲説。

  據了解,僅2021年,全國公安派出所就排查化解矛盾糾紛605萬起,整治消除風險隱患388萬處。

  小矛盾化解在基層,大糾紛解決在訴訟之前。

  “廣場建設停車場影響商鋪正常營業。”今年初,黑龍江雞西市公安局雞冠分局永昌派出所接到廣場商戶劉先生報警。了解情況後,民警馬上組織商戶、市政、城市管理執法、施工方開展聯合調解,最終達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調解協議。“本以為要走訴訟程式,沒想到調解階段就把問題解決了。”劉先生對調解結果很滿意。

  近年來,各地結合實際,協調社區、司法、市政等各職能部門全力協作,積極參與矛盾糾紛化解,實現優勢互補,無縫協作,推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創新升級。

  依法能動履職,融入社會治理,黨的十八大以來,公安機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司法行政機關、信訪部門等積極推動矛盾糾紛源頭治理。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聯動資源最多、線上調解最全、服務對象最廣的一站式多元糾紛解決和訴訟服務體系。

  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石不斷夯實。

  近年來,北京“朝陽群眾”、天津“小巷管家”等基層治安志願者,在摸排提供線索、打擊違法犯罪上“戰功卓著”,成為維護一方平安的重要力量。

  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群眾既是最大的受益者,又是重要的參與者與建設者。專群結合、群防群治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堅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共同織密治安防控的“天羅地網”。

  新征程催人奮進,新時代大有作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將引領平安中國建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預警勸阻守好群眾“錢袋子”(新時代新作為)

  本報記者 魏哲哲

  “趕快停止操作,你可能遭遇了電信詐騙!”廣東汕頭市濠江區的劉女士正焦急地在銀行櫃檯前辦理業務,就在確認轉賬之際,民警及時趕到現場進行勸阻。劉女士這才意識到上當了。

  “電話裏對方自稱警方,説我涉嫌洗黑錢。我又驚又怕,就按照對方的要求操作了。”劉女士説,“多虧了派出所民警及時趕來,讓我避免了財産損失。”

  原來,事發當天,濠江公安分局礐石派出所接到預警勸阻通知,顯示轄區居民劉女士正遭遇“冒充公檢法”類型詐騙。接到通知後,民警第一時間聯繫劉女士進行緊急勸阻,但由於劉女士正在與騙子通話,電話始終未能打通。“我們又趕往劉女士家中,發現她並不在家。”辦案民警説,通過居委會工作人員等多方聯繫,確認劉女士正在銀行, 最終在銀行窗口成功勸阻。

  近年來,電信網路詐騙犯罪持續高發多發,犯罪分子作案手段不斷翻新,黑灰産業鏈條盤根錯節,成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最深惡痛絕的問題之一。

  “公安機關出重拳、下狠手,堅決守好人民群眾的‘錢袋子’。”廣東省公安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詐騙分子作案手法不斷翻新的情況,公安機關通過開展技術攔截、精準勸阻、反詐宣傳等工作,有力打擊了電信網路詐騙犯罪。”

  據了解,僅2021年,廣東公安機關強化預警機制,日均精準勸阻疑似受騙群眾千余人次,預警處置詐騙電話、短信近4816萬個(條),止付凍結資金77.69億元,築牢反詐“防火牆”,守好群眾“錢袋子”。

  矛盾化解協同處置回應快(新時代新作為)

  本報記者 張 璁

  “上午才發資訊,下午就解決好了,效率真高!”1月25日上午10點左右,在浙江省諸暨市,市民趙先生發現市區健民路有下水道堵塞,污水溢到了人行道上,便通過“楓橋民聲”浙裏辦端口上傳了照片——沒想到下午4點就收到了“已疏通”的反饋。這麼方便的“楓橋民聲”上線于2021年9月,如今其上已建立了123個事權單位線上協同處置聯合工作機制,推動矛盾化解從“到府”到“上雲”,第一時間有效回應群眾訴求。

  如何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作為“楓橋經驗”發源地,諸暨市把數字化改革作為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累計梳理95項改革需求,聚力構建“楓橋式”數改矩陣,謀劃打造了一批特色應用場景,破解群眾生活的“難點”,疏通基層治理的“堵點”。在數字化改革的基礎上,諸暨各村社因地制宜,開發“智慧暨陽”等數字化平臺,形成政府、村民、社會組織等多元力量參與的共治格局。

  聚焦百姓關切和基層治理,當地還對每個時期人民群眾較易發生的矛盾糾紛類型進行了大數據分析。通過分析近年來各類矛盾糾紛案例數據,對易發生矛盾糾紛事件、人物建立了“六維畫像”,實現群眾一登記,個性特點和解決訴求要領就能“門兒清”。據統計,2021年下半年,諸暨通過“浙江解紛碼”(線上矛調中心)累計受理各類矛盾糾紛11384件,平均辦理時效2.7天,比原有渠道辦理時效縮短了61.4%。

  “我們還啟動了新時代‘楓橋經驗’指數數字化場景應用,構建新時代‘楓橋經驗’指數全流程閉環平臺,實時評估治理動態。”紹興市委常委、諸暨市委書記沈志江説,諸暨市將持續深化治理領域數字化改革,系統推進“楓橋式”應用場景,切實以改革的辦法破解難題,靠群眾的力量化解矛盾,真正把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

  厚植平安中國的法治之基(潮頭觀瀾)

  倪 弋

  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發展的基本前提。法治是平安建設的重要保障。

  回望黨的百年奮鬥歷程,黨始終把保持社會平安穩定作為治國理政的重大任務,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優勢作用,以法治引領和保障平安中國建設,全面提昇平安中國建設的法治化水準,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發展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的良好局面。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從依法嚴打各類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的違法犯罪,持續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到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再到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讓大量矛盾糾紛止于發端、化解在訴前……平安中國建設在法治軌道上運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完善體制機制、解決矛盾問題、推進社會治理,法治成為平安中國建設的鮮明“底色”。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平安的期待和要求,越來越呈現出多樣性、動態性、發展性等特徵。歷史和現實深刻啟示我們,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應進一步發揮法治的引領和保障作用,用法治有效保障平安中國建設的系統性、規範性、協調性、穩定性。要以更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更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更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更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全方位提升守護群眾平安、保障群眾權益的層次和水準,更好保障人民群眾更多元化、更高品質的平安需求,更好實現保障人民權益與維護社會秩序相統一,為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厚植法治之基、強化法治之力。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31日 06 版)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