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新時代閩寧“移二代”①:從學生到老師,他在自己熱愛的事業裏閃閃發光

2022-03-30 10:14:00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前沿】1997年,在寧夏永寧縣西部一個叫玉泉營的地方,茫茫戈壁、連綿沙丘。

  福建和寧夏組織實施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在這裡建設一個移民示範區,就是電視劇山海情裏的閩寧鎮。它位於賀蘭山東麓,擁有耕地4.3萬畝,全鎮共計6個行政村,6.6萬人。這樣一個村鎮,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已成為中國減貧史上地標式的地方。

  移民一代們在這片土地上艱苦奮鬥,開啟新的生活。如今,他們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

  移二代見證了這片土地上的變化,看到了這片土地上的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和標誌性成果,他們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成長為人民教師、社區民警、大學生村官、護理部主任......他們自信向我們講述他們的故事,激勵我們意氣風發地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今天開始推出新時代閩寧移二代的故事,讓我們一起聆聽他們娓娓道來的那些成長的經歷。

  講述人:寧夏銀川市閩寧鎮中心小學副校長,張軍

  我是1996年跟隨父親來到閩寧的,當時我10歲,正上小學三年級。

  剛從西吉興平鄉搬遷過來時,往外面看就是一片戈壁灘,再的什麼都沒有,用石膏粉畫了一條線就是一條路,推土機在上面平整了一下,但是風吹雨刮的時候還是有很大的土塵。每家每戶的宅基地也是拿石膏粉畫了一個白色的線,誰家住在這,誰家的路在哪,能看到輪廓。

  剛開始的時候,一切都正在規劃,因為我們家去的早,就像《山海情》裏演的一樣,沒有通水通電,吃水都是從另一個村子用車拉過來的。等到我上四年級的時候自來水通了,村裏建了一個井房,大家吃水才方便了。

  剛開始我們家是六畝地,灌溉的水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糧食産量也有點低,但是土地好,跟我們在老家時相比,無論在長勢上還是豐收的程度上,那可是好多了。

  我家剛搬遷來的時候這裡是沒有學校的,我們在玉泉營小學借讀,上了一學期後,97年轉到了甘城子小學,甘城子小學屬於青銅峽,但是對我來説有點太遠了。98年的時候,永寧縣武河小學建立起來了。那個時候是五年制的。我是五年級的時候轉到現在的武河小學的,我們班裏面是一共是11個孩子,畢業的時候是14個人,我們是那個小學的第一屆畢業生。五年級有14個學生,學校有不到40個學生,4個老師。

  在五年級的那個秋天,學校剛建成,墻體沒有粉刷,只是用磚塊圍起來的,也沒有玻璃,墻上有很多縫,還是我們老師借了六組村民的架子車,把泥和好往墻上抹。我們高年級的還去幫拉一拉車子,幫老師把裏面的泥和了,黑板也是我們老師找了水泥自己做的。

  因為沒有窗戶,我們就常常從窗戶進來出去。快到冬天的時候,老師就想辦法弄些玻璃,那時候鎮上沒有玻璃,我們老師就騎自行車去其他地方買玻璃,後來我們在冬天也有了玻璃。

  我是99年小學畢業的,之後到閩寧中學上中學,2002年初中畢業,在永寧回民高級中學上的高中。高中畢業以後在寧夏大學上的體育學院。

  2010年大學畢業,我剛開始在銀川的一個城建集團工作,想著可能城建集團的收益、效益各方面好一點。跟我們其他同學比起來,我的收入確實比他們要好一點。當時我大概有五六千的工資,2011年我同學的特崗工資才1720塊錢。

  我家離銀川體育館比較近,所以經常在體育館打籃球,2014年的時候體育館有那個姚明基金會組織的籃球賽。那場比賽就是閩寧鎮的孩子和銀川市的孩子比的。

  但是當時可能閩寧鎮小學的老師沒有準備好,再加上學生、家長等各方面的條件也都達不到,有的孩子就穿著布鞋打籃球,因為籃球場的地板是木的,他連跑都不敢跑,跑的快了也停不下來,老是在地板上“呲溜”。當時心裏就特別難過。我覺得,別的地方的孩子不僅訓練到位,還有戰術應對,我們閩寧鎮的孩子連雙籃球鞋都沒有。

  我就感覺我已經走出來這麼多年了,自己的生活變好了,我家鄉的孩子們卻還是跟我小時候一樣,沒有打籃球的快樂。於是我想著要不要去當個老師,就做孩子們的籃球老師!正好我的專業對口,説幹就幹,第二年我就去報特崗考試。那一年永寧縣閩寧鎮中心小學就招錄一個人,我上崗了!

  其實我當時想的特簡單,就是帶孩子們去打籃球。不能讓孩子們吃不該吃的苦,孩子們應該有自己屬於自己的小小夢想。

  我帶著孩子一起訓練,孩子們很努力,訓練不怕吃苦,有拼勁。2016年,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聯賽在銀川九中設了賽點,我就帶著孩子們去打比賽,那場比賽孩子們打得特別好,先是初賽出線,到後來以寧夏賽區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了全國賽,到最後獲得了全國亞軍。

  對我來説,我覺得這件事情已經做的很好了。我的夢想就更進了一步——我帶著孩子們從這個學校走出來了,成績也非常的理想,對孩子們來説是一個非常大的鼓舞,孩子們一下子就自信了,包括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2017年,我們在寧夏賽區拿了冠軍,西北賽區也拿了冠軍。還去南京打了全國比賽,也拿了冠軍。

  孩子們和我高興的不得了。

  那場姚基金全國賽,讓我們有了充足的經費,我帶著孩子們去北京,去看天安門,去看人民大會堂,孩子們第一次坐地鐵,第一次坐動車,第一次親眼看到了祖國的繁榮強大。我想孩子們第一次見識到了這麼多新鮮的事情,可能會更高興一點。見識過外面的世界,知道生活可以更加的精彩,孩子們的眼界可能開拓的更廣闊一點,樹立的人生目標可能會更遠大一點。

  2018年,我被提為學校副校長,我們學校也被教育部評定為全國籃球特色項目學校。孩子們喜歡籃球,也喜歡足球,“足球應該也去抓一抓”,從2020年開始,學校引進了足球教練員,教練員帶著孩子學習足球。“過去兩年的成績雖然不太凸顯,但是我覺得已經在努力的往前走了。”2021年底,學校再次被教育部評定為全國足球特色項目學校。

  以前的想法很簡單,只是想著提高孩子們的籃球技術,接著就是把學校的體育工作都抓一抓。現在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隨著教育的改革,我意識到,以前的想法已經不足以讓孩子們發展得更好了,我應該在整個教師隊伍上下功夫,把學校的教學品質提高。我想在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上,為我的家鄉出出力,為孩子們再多做一些。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