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丨脫貧攻堅精神,照耀奮鬥新征程

2022-02-28 17:07: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 題:脫貧攻堅精神,照耀奮鬥新征程

  新華社記者侯雪靜、關俏俏

  今年2月25日,是我國宣佈打贏脫貧攻堅戰一週年。

  從2012年底拉開新時代脫貧攻堅序幕,到2020年底,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中國共産黨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鍛造形成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偉大脫貧攻堅精神。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2021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第一年。廣大幹部群眾在脫貧攻堅精神感召下,從偉大勝利中不斷汲取前行力量,在新起點上接續奮鬥、建功立業。

  初心永恒,奮鬥不息

  新年春節過後,2月21日,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正式開學,朗朗的讀書聲回蕩在校園內。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寒假,華坪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又一次踏上了熟悉的家訪路。儘管她患有嚴重的風濕病,但這樣的家訪10多年來從沒有間斷過。

  這位近65歲的校長,紮根邊疆教育一線40餘年,在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推動創建了這所免費招收貧困女生的高中,至今已幫助近2000名女孩考入大學走出大山。

  

  張桂梅觀看新生學習課間操(2021年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一個受教育的女性,能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改變三代人的命運。”帶著這份信念,她抱著病軀點亮萬千大山女孩的夢想,照亮她們的前程。

  為斬斷窮根、防止返貧,廣大幹部群眾接續奮鬥,不斷取得新成績——

  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更健全。2021年,全國脫貧人口每人平均純收入12550元,比上年增加1810元,增長16.9%,增速比全國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6.4個百分點。

  脫貧勞動力就業更穩固。2021年,通過加強東西部勞務協作、增加鄉村公益崗位等舉措,共促進3145萬名脫貧勞動力通過務工就業,比上年增加126萬人,增長4.2%。

  脫貧地區産業發展更快。2021年,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於産業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全年新增發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752.6億元,支援180萬戶發展生産。

  精神之光,激勵鬥志

  多年來,“夏森”這個名字,溫暖著貧困地區孩子的心。

  

  夏森老人在養老院(2020年5月19日攝)。新華社發(中國社會科學院扶貧辦供圖)

  夏森14歲投身革命,15歲加入中國共産黨,1982年離休後仍心繫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累計捐出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203.2萬元,用於改善陜西、江西等地貧困鄉村學校的教學條件,並設立“夏森助學金”,幫助許多貧困大學生圓了“大學夢”。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出現感人一幕:領獎臺上,當坐在輪椅上的97歲的夏森老人,顫巍巍想站起身來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彎下腰雙手頒給了她證書。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廣大扶貧幹部以奉獻鑄忠誠,以生命赴使命,生動詮釋了新時代共産黨人的使命擔當——

  白晶瑩是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人大常委會主任,她擔任科爾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繡産業專項推進組組長、蒙古族刺繡協會會長,成功帶動2.6萬名婦女參與蒙古族刺繡産業,數千名建檔立卡貧困婦女每人平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伽師縣水利局原黨組副書記、局長劉虎,為解決當地各族群眾因水致病、因病致貧的問題,在身患肺癌的情況下,不辭辛苦帶領團隊找水源、探路線、定方案、劃標段,終於讓47萬名各族群眾喝上了“安全水”“幸福水”。然而,劉虎因勞累過度和未及時治療,病情不斷惡化,于2021年7月逝世……

  脫貧攻堅期間,全國1800多名扶貧幹部或工作者用生命書寫了人類減貧史上可歌可泣的篇章。

  2021年清明節,廣西百色市樂業縣百坭村原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墓前擺滿鮮花,當地百姓一直深深懷念著她。她墓前漢白玉的扶貧日記雕塑,令人動容。

  

  拼版照片:左圖為2021年2月25日,黃文秀的父親黃忠傑在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新華社記者劉彬攝);右圖為黃文秀生前工作照(資料照片)。

  記者了解,如今的百坭村不僅實現貧困人口“清零”,還辦了村集體企業,砂糖橘、清水鴨、油茶産業更興旺。村裏又多了幾位主動回村的大學生,他們表示要接過黃文秀的接力棒,踏上新征程。

  脫貧攻堅精神之光,永照來者。

  開拓創新,振興鄉村

  1月20日一大早,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的臍橙基地裏,村民們忙著為新訂單打包發貨。臍橙豐産,村民們滿心歡喜。

  前一天,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毛相林在朋友圈為“下莊天路”臍橙帶貨。

  當年,毛相林為打破世代閉塞于大山的宿命,誓言“路不通,不罷休”,帶領鄉親們歷時7年,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出山路。如今,村民們在這位老支書的帶領下,又一次立下誓言:“不致富,不罷休!”

  

  2021年1月7日,毛相林在採摘柑橘。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作為國內“南菇北移”“北耳南擴”等食用菌産業發展戰略的首倡者,多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進深山、走邊陲,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吉林汪清、浙江慶元、山西臨縣、貴州銅仁、河北阜平……食用菌已在全國多地形成大産業,3.5萬餘貧困戶實現徹底脫貧,年産值達350多億元。

  “利用特色資源,打造本鄉本土的特色産業,這是鄉村振興的核心支撐。”李玉説,食用菌産業具有“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等特性,能夠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

  2022年,中央還將推動財政、金融、土地等幫扶政策以及東西部協作、定點幫扶、社會力量等幫扶資源向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傾斜,集中資源和力量加快補齊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發展短板。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我們堅信,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將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向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接力奮進,譜寫新征程最美華章。(參與采寫:楊靜、何偉)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