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的深遠意義

2021-05-25 13:17:00
來源:中國作家網
字號

  在《富春山居圖》即將合璧之際,江蘇常熟市人民政府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聯合舉辦了“海峽兩岸黃公望藝術論壇”。來自中國臺灣與大陸的30余名專家學者就《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的意義、黃公望的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進行了討論。

  黃公望是元代著名山水畫家,位列“元四家”之首。1350年,他歷時3年完成了以富春江兩岸秋色為主題的《富春山居圖》,並贈與其友無用道人。後該畫幾易其主,在清初被焚為兩段,分別被稱為“剩山圖”和“無用師卷”。“無用師卷”目前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剩山圖”藏于浙江省博物館。

  經兩岸同行的聯絡、研究和磋商,6月1日,分藏兩岸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前、後兩段將跨越海峽實現圓合,將在臺北展出。這是畫作分開360餘年後的歷史性聚首,更是一次意義深遠的文化合璧。

  “《富春山居圖》的悲歡離合記載著傳奇的文化史,300多年前被焚為兩段,後又分藏兩岸60餘年,確如骨肉分離。它的合展、重圓超越一般意義上的美術作品展覽,是同一個血統、同一個文明,根脈相連的需要。”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吳為山説,兩岸專家共聚論壇,旨在進一步溝通心靈,深化學術研究,加強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認同意識,推動兩岸在文化上的深度交流,以建構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元代是中國山水畫藝術史上一個卓有成就的時代, 黃公望緣何成為“元四家”之首,《富春山居圖》又何以是中國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學者們在此次研討會上提供了解讀: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梁江説,文人山水畫興盛發展至“元四家”的出現,才建立了成熟的筆墨規範,“元四家”中,黃公望用墨不如吳鎮,用筆不如王蒙,恰因為他簡秀、枯筆淡墨的筆法是可以傳授和學習的,才使文人山水畫的筆墨技法有規可循。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院楊新認為,《富春山居圖》將文人書法式用筆的變化發揮到了極致,借由豐富的筆墨變化,將山水畫從自然形態中擺脫出來,既表現出山水充沛的內在生命力,又展示了畫家思靜意淡的平和與自由心境,充分反映了元代山水畫以山川樹石寄興抒情的傾向。此次《富春山居圖》的合璧,必將在中國畫壇掀起一股黃公望的熱潮。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認為,畫作中的美景,啟示今天的藝術界對本心和大自然的回歸。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