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迷茫到覺醒 從偏見到認同——臺灣青年勇敢跨越海峽擁抱未來

2024-06-07 20:0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6月7日訊(記者 李寧)“民進黨營造了‘資訊繭房’,是有後果的!”“臺灣年輕人有很大的轉變可能”“祖國統一一定是我們的未來!”在近日于廣東舉辦的第四屆“攜手圓夢——兩岸同胞交流研討活動”上,臺灣青年紛紛講述發生在自己身邊的鮮活例證,證明島內所謂“天然獨”不過是民進黨製造的假像。
  大陸到底是什麼樣的?百聞不如一見。隨著兩岸融合發展的不斷推進,一批批臺灣青年西進大陸旅遊、求學、工作、創業、生活,踏足大陸、感受大陸、了解大陸、認可大陸……臺灣青年打破民進黨製造的“資訊繭房”,看到了真實的大陸,重塑了對大陸的認知,不少人還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把個人夢想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之中。
  “對不起,我當年不應該罵你”
  “哥,過去我是罵你的,我就是2014年參加‘反服貿’的‘太陽花’。”
  新中華兒女學會創會理事長王炳忠分享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個故事。對他説這話的,是他經常光顧的一家火鍋店老闆的兒子。
  這是一場跨越十年的道歉,也是一場貫穿十年的思考。
  2014年3月,民進黨煽動島內青年發動“反服貿”事件,即所謂“太陽花學運”,企圖封殺兩岸交流。彼時,具有強烈中華民族情結的王炳忠因出面反對“太陽花”而“一夕爆紅”。
  時間是一面鏡子。
  十年來,大陸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臺灣卻陷入停滯不前的困境,社會前景並未因“太陽花”而變得更加光明,走不出低薪困局的年輕人對前途一片迷茫。一些當年義憤填膺的臺灣青年,開始思考十年前那場被綁架而撒下的熱血是否必要。
  “他説,其實我們當時追求的是要有更好的生活,年輕人要突破困境,可如今卻感覺到,民進黨操縱‘反中’並沒有讓我們的困境解除、沒有讓我們生活得更好,甚至我們現在還要被抓去當‘炮灰’了……”王炳忠繼續分享這位年輕人的心聲。
  從2024年元旦開始,民進黨當局將義務兵役期由4個月延長至1年正式實施。島內輿論擔憂,臺灣青年將被裹挾上戰場充當“臺獨”炮灰。
  “他也在思考,覺得‘中國’和美國相比,‘中國’至少是我們的同胞。”説到這裡,王炳忠強調,“各位可能會説,他還是把‘中國’當成好像另一個‘國’的概念,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引導。”
  曾經不由分説衝鋒上陣抵抗大陸的“太陽花”,在識破民進黨的騙局、加深對大陸的認識後,對大陸的態度發生了轉變,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謊言可以一時之間左右人的認知,但卻並非牢不可破,一旦溝通的障礙被打破,騙局便會不攻自破。
  “就像烤串,走進去擼一串才知道好不好吃”
  臺南,民進黨大本營,在島內政治版圖中,被稱作“綠油油的一片”。
  很多人或許難以想像,2023年亞太大師運動會頒獎臺上,自信舉起五星紅旗的中國臺灣跆拳道選手李東憲正是來自臺南。
  “在我們80後這一代,都是認同自己是炎黃子孫的。”李東憲跟隨族譜追溯過自己的源流,祖先來自四川成都金堂縣,“要知道自己來自哪,炎黃子孫這一點,是絕不可否認的。”
  但他也坦言,過去很多臺灣“外省人”也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但現在因島內的社會氛圍,不敢明示自己的身份。尤其,一些媒體還在不斷放大對大陸的負面宣傳,固化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刻板印象”,讓年輕人不能吸取正確的知識。
  李東憲認為,年輕人要避免錯誤資訊的吸收,最重要的是走進大陸,通過所見所聞,改變認知。“就像烤串,走進去擼一串才知道好不好吃。”
  大陸交通發達、移動支付便利,顛覆了很多初次登陸的臺灣青年對大陸的認知。工作的原因,同樣來自臺南的學長跟隨李東憲來過大陸兩次,一次是去海南比賽,一次去福建連江縣交流。“他發現,連江縣竟然比臺南市發展得還要好,對大陸有一種很驚艷的感覺。”
  一見鍾情,再見傾心。如今,僅來過兩次大陸的學長已經準備過來大陸工作,創造新的生活,“因為來過大陸,所以他改觀了。”李東憲鼓勵更多臺灣青年勇敢邁出這一步,“大陸這麼大,還是自己祖先的家,真的應該來看看。”
  今年,在廈門等地長住的李東憲發現,來廈門的臺灣“首來族”比往年更多了。
  “綠色”從來不是臺灣年輕人的底色。青年人的世界,應該是五彩繽紛的。青年人更應該秉著求真的精神,衝破迷障,走向更廣闊的舞臺,追求五彩斑斕的人生。
  “臺灣年輕人必須要給自己一次機會”
  同樣來自臺南卻愛上大陸的,還有臺灣青年鄭庭繹。
  “我的父親是留美博士,思想比較偏西方,他一直跟我説,你不要碰政治。可是我的母親很好,她是東北人,她一直跟我説,你一定要回大陸看看。”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學專業在讀博士、臺灣青年鄭庭繹在島內被稱為“外省人”,他的姥爺當年因跟隨國民黨前往臺灣,與家人分離半個世紀,再回故鄉,與母親已天人永隔。
  “他就拿他當警察的一點點工資,給自己的媽媽修了一個墳墓,讓我特別感動。”姥爺對家人、家鄉的深情影響了鄭庭繹。
  “後來我來到大陸,東北的宗親看到我都很開心,還跑到北京找我,帶我吃鐵鍋燉。我那時就覺得,真的是兩岸一家親,我們就是有血濃于水的根源。”這樣的經歷讓鄭廷誼感受到,兩岸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熱愛京劇、京韻大鼓等京味文化的鄭庭繹在北京生活多年後,已經深深愛上這座城市。學習之餘,他還會去博物館、延安等革命聖地參觀,在了解革命先烈的奮鬥歷程後,更加體會到大陸取得如今的成績是多麼不易。現在的鄭庭繹更加認同,“祖國統一一定是我們的未來”。
  如今,鄭庭繹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他在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北京臺生聯誼會中擔任秘書長職務,工作內容之一是帶領臺灣學生認識祖國大陸。
  近年來,民進黨在島內大肆推行“去中國化”教育,妄圖以“臺獨史觀”歪曲臺灣青年一代的國族認同,塑造所謂“天然獨”,阻撓兩岸統一。
  在鄭庭繹看來,想要一下子扭轉學生們的觀念並不容易,但他堅信,他們只要了解大陸,就會慢慢轉變。“大陸釋出很多善意,臺灣年輕人必須給自己一次機會,來大陸看看。來了就會發現,大陸跟臺灣真的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結合自身經歷,鄭庭繹向臺灣青年發出呼喚。
  血緣的關係,讓鄭庭繹與大陸重新連結;共同的信念,讓他願為祖國統一偉大事業貢獻心力。
  從“中國”到“祖國大陸” 心靈上的距離近了
  “叔叔,你是中國人對不對?你們中國是不是有萬里長城?中國還有航空母艦,我們沒有。”採訪中,王炳忠又分享了臺灣南部親友的小孩與大陸赴臺民眾的對話。
  言談之中,這位還在上小學的臺灣小朋友充滿了對大陸壯美風景、先進建設的心嚮往之,但受錯誤教育政策的影響,對兩岸之間的關係沒有正確認知。
  “我就給他引導説,你所講的這些不是所謂‘他們中國的’,這都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寶藏,包括現在大陸最新的發展成就,都是屬於我們兩岸所有中國人的。”王炳忠説。
  不過,雖然沒有來過大陸,這位小朋友卻經常從網路上網購大陸的螺螄粉、辣花生,甚至當民進黨當局説要禁止這些大陸美食的時候,他還非常生氣。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大陸資訊了解的增加,這位小朋友的思想也在發生轉變。“今年我又碰到他,他跟我説,很希望有一天能夠去祖國大陸看看。”王炳忠欣慰地説。
  從“中國”到“祖國大陸”,兩岸的距離在臺灣小朋友的心靈上拉近了。
  “期待跨海峽大橋把中華民族真正連接起來”
  比這位小朋友幸運,參加此次研討活動的臺灣同胞,不僅親身來到了祖國大陸,還“上天”“下海”,切身感受到了祖國強大的科技實力。
  在珠海太空中心,臺灣青年參觀了各式航模,並走進中國空間站組合體1:1展示艙,沉浸式體驗航太員在“天宮”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每一個小男孩都有一個太空夢,都想要成為宇航員飛上太空一探究竟。在這裡,感受到祖國的航太技術非常發達,內心非常感動。”臺灣青年林政輝説。
  “我真切感受到大陸航空航太事業取得的發展成果,身為中國人,我非常自豪。”臺灣青年李弘昆期待兩岸早日統一,讓中國實現更大更好的發展。
  汪洋大海中,港珠澳大橋如一條蜿蜒的巨龍,將香港、澳門、珠海三地連接,舉世矚目的“世紀工程”近在眼前。
  當大巴車緩緩駛上港珠澳大橋,光是透過車玻璃往外看,王炳忠就已心潮澎湃。“汪洋大海造就了地理上的隔絕,通過大橋的連接,港珠澳已實現一日生活圈。我也很期待有一天,臺灣和大陸之間,直接通過跨海大橋連接起來。”王炳忠激動地説。
  他坦言,雖然搭飛機也很方便,可畢竟不接地氣,坐公路、鐵路就能到彼岸,更像是一家人的感覺。“我一直都很期待,2035年可以駕著車直接從臺灣到大陸,大陸同胞也可以直接搭著高鐵到臺灣來。”
  “哇塞!哇塞!”站在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藍海豚島上,臺灣青年徐銘鴻連用幾個“哇塞”表達自己的激動之情。在來之前,他專門看了《港珠澳大橋》紀錄片,但真正來到這個超級工程面前,還是讓他讚嘆不已,“這樣的世界奇跡,居然是我們中國人做出來的!”他同樣期待,連接海峽兩岸的大橋儘快完成,“屆時就真正把中華民族連接起來了!”
  祖國的光輝成就,值得每一個中國人驕傲自豪;民族的未來,正等待兩岸青年人攜手打拼。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一百年多前,中國青年的覺醒,喚醒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如今,一句跨越十年的歉意、一批批為兩岸和平發展奔走的身姿,正是當代青年之覺醒。
  “我希望我的下一代成年時,可以看到一個完全統一、民族復興的祖國,在他們成年的時光,可以和大陸同齡人真正並肩前行,攜手圓夢。”
  “大家可以再踴躍一點,把自己是中國人的立場講出來,當所有人都在講,兩岸統一的速度就快了。”
  “我想看到更多的臺灣青年站出來,表達對統一事業做貢獻的決心。”
  “臺灣年輕人有很大的轉變可能,是可以去接觸的,在促統工作上再艱難也要去做,雖千萬人吾往矣!”
  “贊成兩岸統一的臺灣民眾,遠比我們想像的多。”
  ……
  活動中,一位位臺灣青年發出肺腑之聲,展現出對祖國統一的殷切期盼,彰顯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薄偉力正在加速匯聚。
  我們期待,寶島臺灣的那位小朋友早日來到大陸,品嘗大陸地道的美食,欣賞祖國壯麗的風景,感悟多彩的中華文化,體驗“基建狂魔”的科技魅力,感受兩岸一家的濃濃親情。
  躬逢其盛,與有榮焉。我們也期待,更多的臺灣青年勇敢站出來,重新認識大陸,把握時代機遇,在大陸這片熱土上、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綻放精彩人生。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