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青年走進貴州 在體驗不同中感悟血脈相通

2024-06-05 21:57:00
來源:貴州日報報刊社
字號

  “大陸和臺灣長久以來都是密不可分,這裡很好地回答了‘我們來自哪’,回去以後,一定會將這裡的見聞感受告訴臺灣的親友。”

  初夏的貴州,山明水秀,綠意盎然,處處洋溢著勃勃生機。

  趁著好時節,來自海峽兩岸的30余名青年和媒體記者跟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之看貴州——走進遵義”聯合採訪活動深入黔貴大地,在為期5天的深度探訪旅程中,用筆觸和鏡頭記錄下這片土地蓬勃發展的美麗圖景,在找尋中華民族共同記憶的歷程中,為兩岸文化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臺灣青年體驗茅臺冰淇淋.jpg

  臺灣青年體驗茅臺冰淇淋

  這是一場連心的對話:一點都不能少

  花茂村,鑲嵌于貴州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東北一隅,其名寓意花繁葉茂,不僅有自然美景,亦承載著歲月的鄉愁。晨曦微雨後,空氣清新如洗,朦朧山色中,描繪一幅淡雅的山水墨畫。

  來到貴州的首站,臺灣青年們來到花茂村,在這裡首次體驗了古法造紙紙漿壓花畫技藝。大家跟隨當地老師的動作,加入各自創意,將一朵朵色彩斑斕的花瓣,細緻地擺放在半濕的紙漿上,花瓣間錯落有致,造型多彩各異。

兩岸青年們體驗古法造紙紙漿壓花技藝_副本.jpg

  兩岸青年體驗古法造紙紙漿壓花技藝

  “本來我只是想要做大陸的模樣,可是做著做著我發現‘一點’都不能少,所以把臺灣這一‘點’放入畫中。合在一起,它就是一個完整的中國。”技藝初體驗,臺灣青年黃馨巧用彩色花朵拼出一隻“金雞”圖案。看著這幅自己創作的象徵團圓的畫作,她開心地説:“一定要帶回臺灣做紀念。”

臺灣青年黃馨巧體驗古法造紙紙漿壓花技藝_副本.jpg

  臺灣青年黃馨巧體驗古法造紙紙漿壓花技藝

臺灣青年黃馨巧體驗古法造紙紙漿壓花技藝。圖文其製作的“金雞”圖案_副本.jpg

  黃馨巧製作的“金雞”圖案

  這份技藝與鄉愁的邂逅,讓臺灣青年們于古老與現代間,找到了鄉愁的溫度,也實實在在觸摸到文化脈絡的深度。

  這是一趟尋根的旅程:歷史與文化的迴響

  海龍屯,這個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地方,用歷經歲月錘鍊的一磚一石,讓臺灣青年受到了“古老的震撼”。

  這座古堡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興衰榮辱,每一塊石頭、每一處雕刻都訴説著古老的故事。站在海龍屯的三十六步天梯,臺灣青年賴翊凡感慨不已:“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重要的一部分,親眼看到、親自走過後,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民族的根和魂。”

海龍屯三十六級階梯.jpg

  海龍屯三十六步天梯

  同樣在黔北群山之間,桐梓海軍學校陳列館靜靜矗立,這裡不僅是一所學校,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一段文化的傳承。

  桐梓海軍學校的前身是左宗棠在洋務運動時期創建的“福建船政學堂”,1913年10月改名為“福州海軍學校”,1931年又改名為“海軍學校”。抗戰期間,因戰事襲擾,海軍學校于1938年10月遷至桐梓縣城。

  “海軍學校”在桐梓辦學長達8年,史稱“桐梓海軍學校”。目前留存的“金家樓”舊址,已成為中國現存唯一的海軍學校舊址紀念地,被譽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海軍的搖籃”。

臺灣青年參觀桐梓海軍學校陳列館.jpg

  臺灣青年參觀桐梓海軍學校陳列館

  走進這裡,對於臺灣青年梁以柔來説“就好像走進歷史課本”。

  “桐梓海校很好地保存了歷史,尤其是看到從這裡培育出的一些臺灣海軍將領,感受到了大陸和臺灣的聯結。”她望著一位位功勳卓著的先輩不禁感慨:“大陸和臺灣長久以來都是密不可分,這裡很好地回答了‘我們來自哪’,回去以後,一定將這裡的見聞感受告訴臺灣的親友。”

  銘記歷史,勿忘來處。兩岸同心的美好願景一如往日,跨過時間長河,在新生代臺灣青年間形成迴響。

  這是一次發展的見證:青山綠水間的幸福密碼

臺灣青年參觀桐梓縣蟠龍社區了解當地扶貧搬遷情況.jpg

  臺灣青年參觀桐梓縣蟠龍社區了解當地易地搬遷情況

  在桐梓縣蟠龍社區企業生産車間內,縫紉機器嗡鳴陣陣,工人們有條不紊剪裁製衣的忙碌場景感染了臺灣青年林採菁。

  “在我印象中工廠和生産車間基本是獨立和遠離生活區的,想不到社區裏也能有車間,這裡的居民下樓就能上班,下班就能馬上到家,想想就好幸福!”聽完介紹後,她感嘆道:“和臺灣還是有很大不同!這樣的政策真正讓居民們感受到了幸福,他們才願意從不同的地方、從原本的家園搬遷出來。”

桐梓縣蟠龍社區的扶貧車間內,當地居民就地務工。圖文工人們正在製衣中.jpg

  桐梓縣蟠龍社區企業生産車間內,當地居民就地務工。圖文工人們正在製衣中

  親身所聞所見,讓林採菁感受到了政策帶給民眾的幸福感,這份不同於臺灣的體驗,讓她對祖國大陸的發展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貴州,正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生動注腳。在這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被賦予實踐,綠色發展的嶄新傳奇正被快意書寫。

  首次見到萬畝茶海,臺灣媒體人何橞瑢興奮不已,快速拾級而上,步行至茶海觀景臺中。被眼前不斷鋪陳延綿的茶山綠野所震撼,她迅速拿起手機,記錄下這綠如絲絳的壯闊景觀。

位於湄潭縣永興鎮的中國茶海.jpg

  位於湄潭縣永興鎮的中國茶海

  位於遵義市湄潭縣永興鎮的這片萬畝茶海,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茶海,連片茶園近4.3萬畝。“我在臺灣看到的茶海,樣子是梯田形狀,當看到這裡一望無際的茶海,真的忍不住‘哇’出聲來。”何橞瑢笑言:“剛好今天飄著細雨,感覺特別浪漫。”

  不少臺灣青年還購買了湄潭翠芽和“遵義紅”等貴州茗茶作為伴手禮。大家興奮地説:“要把這份來自貴州的味道帶回家鄉,相信親朋好友們也會同樣喜愛。”

  此外,兩岸青年還到訪了赤水大瀑布,身臨其境感受了祖國大陸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觀;在正安吉他文化園深入了解了臺企鈺豐樂器在貴州這片熱土上的創新發展面貌,見證了兩岸合作的新篇章;通過走訪台資企業遵義光群鐳射包裝科技有限公司,青年們進一步解了到新質生産力領域蓬勃發展的現狀;而在遵義萬勝藥業的參訪中,他們對傳統醫藥文化的博大精也深有了更深的認識。

臺灣青年賴翊凡(右)表演舞獅、打鼓技藝.jpg

  臺灣青年賴翊凡(右)表演舞獅、打鼓技藝

  5天愉快而親切的探訪交流,時間雖短,卻搭建起一座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的堅固橋梁,也讓臺灣青年們對祖國大陸有了更直觀的認知與更深厚的情感聯繫,更有助於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拓展。

  這趟行程中,何橞瑢親身體驗並拍攝了很多貴州美景美食的短視頻影像上傳到網路平臺,收穫了熱烈反響。“希望今天在萬畝茶海拍的影像能讓我的觀眾感受到貴州的魅力,甚至親自來這裡走一趟。”

[責任編輯:李丹]